中国天气网讯 6年前,当我们守着7点半的电视看明天的天气预报时,不会想到6年后可以轻触手机查看未来三个小时的天气变化。下一个6年,空调根据室内外气温自动设置舒适温度,加湿器根据未来三小时的空气湿度预报加大喷气量,也许都不是空想。10月31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会议中了解到,过去6年气象服务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6年它可能将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上一个6年 气象服务不只是预报预警

过去6年,无论是公众个人还是经济社会,对各种服务的需求都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气象部门紧跟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除了天气预报和各种生活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和精细化,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农业生产关键时、重大活动举办时气象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6年,气象服务已经和将要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曾经的传统电视天气预报和目前的个性化网络天气预报

2008年,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立,6年时间里创办了中国天气网和中国天气通等服务品牌,建立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推进水文、地质、交通、旅游、环境等专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设。气象数据走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

与气象服务业务体系相配套,气象部门努力推进机构实体化,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成立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和省级应急减灾处;组建国家级和省级气象服务中心以及部分市县级气象服务中心;成立国家级和区域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等专业气象服务中心;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人工影响天气等地方机构。

为了促进解决公众最关心的雾霾问题,2013年10月16日,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成立,负责京津冀及华北区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产品制作和预警发布等。2014年,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成立。

在气象灾害频发、重发的同时,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取得突破。从2008年到2013年,我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260人,较此前五年平均每年死亡人数少396人;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0.91%,比此前五年明显降低。

下一个6年 关心天气更关心你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提出,未来,气象服务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动用户全程互动参与,基于大数据技术促进气象数据和相关行业数据的融合,开发农业、交通、水文、海洋、能源、卫生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实现专业气象服务的互动性、融合式发展。

这意味着,未来除了查查天气预报看看阴晴冷暖,跟天气有关的很多不可思议需求将有可能实现。比如,你订了下午赶往外地的飞机,却担心着坏天气让航班延误,根据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和航班历史准点率推出延误预测,也许会让你胸有成竹地安排时间;比如,你是一个淘宝秋裤卖家,提前一个月根据降温数据预测出当月秋裤销售量,也许你不用再因为囤货担心资金周转。

此外,气象部门还将致力于提高城市防御内涝、雷电、风灾、雪灾、高温等气象灾害的能力,强化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将气象服务融入城市“生命线”运行管理体系。开展针对城市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气象服务,建立完善由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构成的城市环境气象预报和服务体系,逐步开展臭氧、光化学污染环境气象服务。

未来,城市公众气象服务将朝着智能化发展,通过挖掘智慧城市气象服务新模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众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