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会被气候变化影响吗?
略有倾斜的大雁塔(李根 摄)

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一万个人会有一万个理由,而保护名胜古迹或许也是其中的一个。

大雁塔是今天中国为数不多的几座能够登临的古塔之一,虽然几经损毁,但历经修复,至今依然保持着唐朝时的形制。这座64米高的砖塔如今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被列入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考察行动的第一站。

一座傲然屹立了千年的古塔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样的影响却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没有比萨斜塔那么著名,大雁塔也是一座“斜塔”。只要将它与大雄宝殿的屋顶相比较,就会发现它明显地向西面倾斜,即使它倾斜的角度不到一度。导致塔身倾斜地原因显然非常复杂,包括地震、周围地址条件的变化,以及历史上一些有意无意的人为破坏有关,但是水的变化可能在此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表以下,含水层与隔水层往往交替存在着,而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往往“囚禁”着承压水。如果钻开其上的隔水层,由于压力被释放,这些承压水就有可能会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承受底层压力的同时,这些承压水也会给地表的岩土层提供一个支撑的力量,如果这些承压水层干涸的话,显然地表的支撑力会受到影响。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平均气温较高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关中地区降水丰沛,洪涝灾害多发,地下水显然处于一个比较饱和的状态,而随着宋朝气候转冷,关中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势必影响到土地对塔身的承载能力。虽然宋末元朝又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温暖时期,但是此后关中地区再一次变得寒冷而干旱。

最晚至1719年,人们就已经发现大雁塔开始出现倾斜。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承压水水位大幅下降,从而引起的地表的不规则沉降,大雁塔由是变得倾斜更加严重起来。1985年,倾斜距离约998毫米,到1997年,倾斜距离达到峰值1010.5毫米。而随着人们的重视,大雁塔周围的五百多口地下水水抽水井被关闭,并开始回注地下水,大雁塔日渐倾斜的现象得到遏制,并开始回弹。这两年,大雁塔的倾斜程度已经恢复到了1985年的水平。

那是不是希望西安能下更多的雨呢?西安大雁塔保管所分管业务的刘忠副所长并不同意。对于塔身的保护而言,降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地下水的补充有可能可以抑止古塔地基的沉降,但是降雨本身会对塔身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

昨天,西安就下了一场不大的雨,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塔底部的砖石受到了雨水的浸润,而在的浸润的砖块上方似乎也有之前留下的白色盐迹。实际上,这样的浸润对于古塔的保存是有很大的危害的,这会加速砖块表面的消解。

降水并非纯净水,而雨水进入地下之后再词浸润上来,显然会携带更多的盐类成分。这些盐类成分随着水分浸入砖块之后,随着砖块逐渐干燥,它们会渐渐结晶出来,体积膨大,从而影响砖块的稳定性,就像植物的根劈效应一样,只是更加微观。而前些年西安的酸雨,更是可以对塔身直接造成严重的腐蚀。

为了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塔身结构的影响,大雁塔保管所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塔顶的砖块进行了“有害物质脱离”工作,采用工艺吸附技术将那些讨厌的盐类溶解出来,并去除掉。当然这样的工作不可能频次太高,一般是十年进行一次。因为要搭脚手架去塔顶取砖,本身对塔身就是一个破坏。

“文物保护和很多行业并不一样,我们就希望它们能保持现状,不论是气候条件还是文物本身,”刘忠副所长表示,“干预越少,保护越好。”

保管所不希望对大雁塔进行过多的干预,因为大雁塔本身还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没有必要强行对它做处什么修正。被问及大雁塔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的时候,刘副所长表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对塔的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损探测技术带来的信息有限,而大雁塔并没有碰到什么必须要做有损检测才能抢救的危机。

“我希望天气能保持现状,下雨太多不好,太少也不好。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变化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后果。”(文/考察团成员 果壳网老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