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横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我国地理上著名的南北分界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太白山--横亘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高山落差造成气候立体差异,气温更是变幻莫测。据说,一天之中的温差极限可高达30度以上,真可谓是一山有四季,四季原在一瞬间。

6月3日,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科普考察团成员一行就来到了太白山。

在来太白山之前,考察团成员已经了解到,太白山是我国东部唯一能让人感受雪山的地方,自古就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说,所以大家对能在夏季欣赏到冬日里的积雪景观都颇为期待。不过,今年的太白山并未打算给大家惊喜,积雪早已融化。其实,太白山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六月积雪的景观了。李军林已经在太白山工作了将近20年,一次也没有见过“六月积雪”,他说太白山的积雪一般在五月份就融化了。

既然自古就有“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说法,而且还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我们相信太白山的积雪肯定曾经延迟到了六月。而让这种景观减少以致可能消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结到--气候变化。在这个问题上,气象部门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近年来,太白山的平均气温的确有所上升,幅度大概在2-3度。

除了对六月积雪的期待,考察团成员对太白山独有的气候特点也是非常关注。早已听说太白山一山有四季,大家都想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感受完太白山里的春夏秋冬。可惜天公不作美,飘起了濛濛细雨,本来就不算高的气温倍添寒意,因此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时候,太白山的春夏两季就快速掠过了,考察团一行只能直面寒冷秋冬。

太白山有巨大的高山落差,由下而上可分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高山寒带五个明显的气候带。在这样特有的气候环境下,动植物带也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海拔620米-3511米的山地范围内,分布了地球上数千公里范围内才有的气候带、植物带和动物带。我们一路攀登,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气温越来越低、植物种类越来越少、植株越来越矮小,到最后似乎只剩下高山杜鹃了。而再往前走,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几乎就看不到植被了,完全是裸露的岩石。

考察团一行最高到达了海拔3511米的“天圆地方”,在气候带上已经属于高山寒带,而季节上自然得归到严冬了吧。到这里,我们已经经历了太白山的四季,不过由于下雨,整个太白山始终笼罩在云雾中,一路上的景色显得雷同,所以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并没有那么明显和强烈。

由于时间和天气的原因,考察团一行没能继续前行,所以也就无缘太白山最神秘的景观--冰斗湖。众所周知,关中一带历来雨水不多,而太白山顶又缺乏水源,但这几汪湖水却是终年水量丰富,而且源源不断地随着凹口流到山下。这几个湖泊到底有多深,至今仍然是个谜,而整个太白山的神秘远不止这些。大家都希望,以后有机会在盛夏时节重返太白山,为能探访众多的神秘与神奇,也为能在一天之中,感受明显的四季更迭。(考察团成员/中国气象频道 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