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气象局邀请,我来到乌鲁木齐,9月6日参加了他们主办的“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走进新疆”活动,主题是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9月7日开始将去吐鲁番、鄯善、克拉玛依等地考察气候变化情况。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9月7日:走进1号冰川

9月7日,来到中科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考察,了解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据该站科研人员观测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受温室效应影响,天山冰川融化消退趋势明显,对当地水资源带来影响。下面是考察时拍的照片。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这是著名的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消融情况明显。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这是著名的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消融情况明显。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这是同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中科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李忠勤的合影。

9月8日:从冰川到火洲

9月8日,到吐鲁番考察,从冰川一下子来到被称为“火洲”之地,真有“两重天”的感觉。上午从乌鲁木齐赶往吐鲁番,先到了达坂城金风天冀实验风电场,考察风力发电情况,戈壁滩上竖立着的一排排风机,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达坂城地区一个5万千瓦的风电场,每年发电18000万度,相当于节约煤炭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其节能贡献率很高。新疆风能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能开发利用以来发展迅速,贡献很大。然而近些年出现了装机超过需求,发出的电本地消纳不了,外地又送不出去的情况。看来,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既有资金和技术问题,也有政策和推广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协调。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下午来到鄯善,考察沙漠水稻种植。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农民居然在沙漠地边种出了一片金灿灿的东北水稻,生态农业又增添了一个新案例。不过,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还需再观察。

9月9日:从新能源示范区到坎儿井

9月9日在吐鲁番考察。上午先到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考察其光电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情况。该公司开发的屋顶光伏发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可以让楼内居民直接用上太阳能电,而未用完的电可以通过电源总配电箱送到配电站集中统一调配使用。这种新能源节能环保而且可持续,是可再生新能源建设的重要领域。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吐鲁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使其在风能光能电能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独具优势。马健副市长告诉我们,自治区已经把吐鲁番作为国家新能源市范城市暨自治区和谐生态城区和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这个一千多年前创造了沙漠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人间奇迹的西部边远城市,今天在新能源利用方面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真是可喜可贺。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上面是杜院士接受媒体采访的照片,他说,他多年来策划倡导和期盼的光能电能一体化解决的目标在这里实现了,吐鲁番的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

离开龙源新能源公司,我们进入市区考察闻名遐迩的吐鲁番“坎儿井”。

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坎儿井,与长城和大运河被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有1100多条,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其历史,其规模,其效益,其影响都令人惊叹!吐鲁番高温且干旱少雨,年均气温32.4℃,夏季极端高气温49.6℃,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其年均降水量为16.4毫米,且分布不均,季节差异大,持续性降水少,多属于间歇性,这使得水的存留利用难度很大。这里的先民以其高超智慧和独特技能建起的坎儿井,把水汇引到地下,使之免于蒸发,能够长流不断,为当地居民解决了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的大难题,也为人类留下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一大奇迹。

9月10日-11日:从风城油田到黑油山

10日进入克拉玛依后,负责接待的市气象局冀局长总想让我们多走走,多看看,所以行程安排得很紧凑,收获也特别大。下面作个简单介绍。

被称作“石油城”的克拉玛依是这次考察的最后一站。

“克拉玛依”的维语译音是“黑油”的意思,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和开釆的第一个大油田,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该市1958年建市,2002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2011年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4年GDP达到223341.42人民币,折合36358.24美元,成为我国大陆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地级市。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10日,我们从乌鲁木齐驱车300多公里前往克拉玛依,当临近时,看到在沙漠中被绿树环抱中的城市,真让我们惊叹不已。克市这些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应该是实至名归。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在克市考察的第一站是地处乌尔禾的风城油田。该油田釆用先进技术,防止开釆过程原油泄漏和地下废气排出地面造成污染,取得了成功经验,为油田绿色开采提供了范例。油田地处干旱多风,被称为“风城”的沙漠腹地,条件非常艰苦,但石油人的奋斗精神代代相传,可钦可敬!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11日上午参观了石油展览馆和最早发现石油的“黑油山”,了解了克拉玛依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辉煌业绩。作为共和国的“石油骄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借助改革与创新,破解难题,再创辉煌,油城人的探索和进取,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后来来到市信息化中心,了解该市信息化建设情况。市政府运用信息网络和数字化技术把政府的公共服务同群众的衣食住行医疗服务连成网络,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群众的好评,难怪这里市民的幸福指数那么高。

接着,又考察了该市的“引额济克”工程,将额尔齐斯河的水引入克拉玛依市,这是21世纪新疆的一项重要的水资源工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克市的用水状况和生态环境。我们站在九龙潭的堤坝上,看到河水滚滚而下,周边和远处一片绿荫,风景如画,使我们对“水乃生命之源”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也更加体会到了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最后考察的是市应急中心,把全市所有涉及公共安全的部门和单位集中在一起,联合办公,提高了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考察日记: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

坚持做气候传播 自觉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

9月11日下午结束了最后一站克拉玛依的考察,回到北京已是深夜。

这次考察历时6天,行程1000多公里,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再到克拉玛依,走访了十几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能源企业。

这一路我们登上了冰川,下到了坎儿井,走进了油田,真正了解了实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新疆的气候变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直观印象,感觉收获很大。

通过考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气候变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看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智慧,因而对我国在巴黎协定和我国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和行动框架内加快节能减排,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好家园和美丽中国更加充满信心。

考察活动的成功是主办单位精准策划,接待单位精心安排和参与人员积极努力的结果,作为随团考察人员,我真诚地感谢他们!

由此也使我对这些年我们坚持做的气候传播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气候传播,我们要让社会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气候变化,更自觉地投身到适应、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这些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使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家园更美好,祖国更美丽多贡献一份力量。(图文/“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考察活动指导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主任郑保卫)

专题>>2016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走进新疆——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