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12月17日,一场关于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的研讨会在北京拉开序幕。关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借摩洛哥联合国气候大会发出的“落实行动”倡议,分享对气候变化传播与绿色发展的观察和思考。

研讨会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保卫,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中国气象局气象主播宋英杰,中国新闻社经济部主任俞岚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不吝口舌贴近传统 他们眼中的气候变化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在研讨会上揭牌。(图/关禺)

杜祥琬: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需不吝口舌

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曾放言:气候变化是中国人制造的巨大阴谋,目的是消灭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认为这种阴谋论如同几年前的版本一样经不起推敲,“我们听了颇有几分‘新鲜感’,其实几年前,我们在国内曾听到过类似的句型,只是关键词调了个儿,说的是气候变化是西方制造的巨大阴谋,目的是限制中国的发展。”

不吝口舌贴近传统 他们眼中的气候变化传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研讨会上致辞。(图/关禺)

其实,气候变化自古有之,现在说的是“现代气候变化”。杜祥琬表示,如果它是阴谋,它的“制造”和发展已经历了近两百年。十九世纪多位欧洲科学家对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浓度等的研究,奠定了现代气候变化科学的基础,20-21世纪一系列全球的实际测量,证实并强化了现代气候变化认识的科学性,IPCC则集中全球科学家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系统的评估。

气候变化是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应对气候变化引导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这个大趋势是改变不了的。然而,阴谋论也在提醒着我们,“气候变化科学需要传播,需要多费口舌,不仅对公众,也包括大人物。”杜祥琬说。

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一道,高举“气候正义”、“合作共赢”的大旗,积极务实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潘进军:气候变化传播任重而道远

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在研讨会上表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中国气象局承担了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政府决策咨询和公共宣传等职能,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内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方案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制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吝口舌贴近传统 他们眼中的气候变化传播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致辞。(图/关禺)

潘进军介绍,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员单位,中国气象局一直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普宣传工作。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的主要科普宣传阵地,一直致力于通过多途径、多层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比如持续打造“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品牌活动,制作气候变化宣传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气候变化活动报道等等。

“我们做了很多,但可做的也依然有很多。”潘进军说,如何通过气候变化传播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践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积极行动,如何通过气候变化科普推动更多的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是我们急需探讨和了解的。绿色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气候变化传播,任重而道远。

宋英杰:气候变化传播要贴近中国的传统思维

作为气象科普和气候变化传播的先行者,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著名主持人、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总结了自己的独家传播经验。“我们知道写岳阳楼写得最好的《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自己从没有去过岳阳楼,所以做好气候变化传播不一定要学气象,欢迎更多人加入到气候变化传播的队伍。”

不吝口舌贴近传统 他们眼中的气候变化传播
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著名主持人宋英杰发言。(图/关禺)

他认为,气候传播要学会结合民间最直接最形象的经验规律去传播,要懂得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对接。比如在2016年初的霸王级寒潮中,浙江气温罕见地降至零下十几度,不少人开始解读这跟气候变化的关系,而在当地人看来,这跟气候变化没有关系,只是应了“早立秋凉悠悠,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要想让你的听众接受你的传播,要从他们最熟悉的经验规律中找切入点。

“在重大天气过程,甚至有人质疑气候变化的时候,要及时站出来解读气候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宋英杰说,但是不能用偏激过火的方式,科学的公信力坍塌比某个人没了解到气候变化更危险,不要造谣不要夸张;也不要苛求他人,不强迫大家为了绿色低碳去过原始社会苦行僧的生活,对无法理解气候变化的人多一些理解宽容,还要让认同和坚持低碳生活的人,能够从中受益,而不是付出更高的代价。

研讨会为期2天 更多大学及NGO代表加盟探讨

不吝口舌贴近传统 他们眼中的气候变化传播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保卫发言。(图/关禺)

除了他们,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研讨会还邀请了不少NGO、大学等方面的代表,如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

在17-18日两天的时间里,他们将共同探讨绿色发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议题的国内外局势,以及绿色发展与气候治理、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之间的关系,分享气候传播研究的前沿动向及成果,分析气候行动、气候传播、公众参与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下一步工作明确方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