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昨天(24日)开始,长江中下游多地雪花飘落,苏州、上海、杭州等地迎来今冬初雪,安徽局部还降下暴雪。预计未来三天江浙一带将有较强降雪,对于南方小伙伴来说,降雪之大将是比较少见的。但放眼古代,白居易曾在谪居江西时写出“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诗句,古代南方的雪是不是更大呢?实际上,中国古代曾经历过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其中明清时期寒冷期长达500年,即使是现在少见降雪的南方也经常遭遇冰雪严寒天气,大雪倾城也并不稀奇。

湖北安徽雪能下上4个月?

南方也曾是雪国?江浙雪深达两米

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收录的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南方下雪时间最长可达4个月(120天左右)。雪真的能下这么久吗?可能性很小。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分析道:“古代史料中对降雪日数的统计不能和现代科学的监测数据画上等号,由于监测手段不完备、记载或有夸张等因素,史料记载的降雪持续4个月只能作为参考,并不是说4个月每天都下雪。”

虽说4个月每天都下雪基本不可能,但是明清时期南方多地整个冬天持续阴冷,降雪断续出现的可能性很大。比如1620年(明泰昌元年)安徽合肥附近、湖北鄂州附近就可能遭遇了这种天气,所以史料上才会说雪“四阅月不止”。假设4个月内平均每周有两天下雪,累积降雪日数也能达到35天左右。1454年(明景泰五年)江苏南部、上海一些地方雪“四十日不止”,即使减半也有20天的降雪日数。

而在当代,据《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统计,196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雪日数每十年会减少2.8天左右,南京、合肥、武汉等城市1981-2010年的年均降雪日数在10-11天左右。随着降雪的减少,大家对雪的态度也多转为期盼、欣赏。

江苏浙江积雪能达到2米?

南方也曾是雪国?江浙雪深达两米

明清时期降雪日数多,天气寒冷,积雪深度也令人惊恐。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两朝江西、浙江、安徽南部、江苏南部都出现过积雪“丈余”的记录。一丈为十尺,明清时期尺的标准不一,大致在0.32-0.35米,与今天一尺0.33米相差不大,和一个2升装的雪碧瓶高度相仿。“丈余”约为3.3米左右,相当于10个2升雪碧瓶的高度,比向上伸直胳膊的姚明还要高。

那么这样的记载靠谱吗?基于前面的分析,完全把一丈等同于3.3米也不严谨。但是一些旁证告诉我们,明清时期南方出现高于2米的积雪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并不少见。比如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安徽桐城积雪“深与檐接”,有屋檐那么高。同一年在江苏吴江,大雪持续两昼夜,平地积雪能淹没牛马。高头大马和民居屋檐的高度基本也有2米上下了。而史料中关于南方积雪深度达到五六尺(1.6-2米左右)、数尺的记载更是频繁出现。甚至华南的广东、广西、福建也有过积雪盈尺(30多厘米)的记录。

对比1951年以来的现代气象观测数据,2米厚的积雪只在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少数地区偶尔出现,而且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雪灾。南方积雪超过50厘米就相当罕见了,在省会级城市中积雪最深的记录中,南京为51厘米、合肥45厘米、杭州29厘米、上海14厘米。

长江几乎被封冻?

这些恐怖的降雪加上小冰期的极寒天气,给南方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人畜冻饿而死的记载屡屡出现。例如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浙江衢县(现已撤县并入衢州市)出现持续数日的大雪,积雪深达一米以上(五六尺),冰冻持续20多天,在当地驻守的二千余台湾兵全部冻死,连飞鸟也基本都冻饿而死。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湖北蒲圻牛被冻死,仅剩三头。此外,湖南南部、广东、广西也多有河塘中鱼类被冻死的记录。

寒冷的天气还令大型江河湖泊冻结,洞庭湖、太湖、汉水、黄埔江多有被冻结的记载,甚至可以通车马。1670年(清康熙九年)长江安徽段几乎整个江面被封冻(长江冻几合)。淮河坚冻两个月,海水把冰堆积到岸边,恍如山岭,绵延数十里。

从以上分析可见,明清500年间南方降雪无论在持续时间、积雪深度还是严寒程度上都远超当今,造成不少深重的灾难。在当代,随着降雪的减少,大家对雪的态度多转为期盼、欣赏,每年初雪何时来都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过在盼雪、赏雪的同时,对暴雪严寒天气的防御也不能放松警惕,1983年冬-1984年春南方大雪、2008年南方雪灾都造成了不少损失。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趋利避害,仍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