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进入冬季后,天气渐寒,人们对雪的期盼日甚。和风、雨、雷、电一样,雪是天气现象的一种,却“格外受宠”,人们似乎很少像期盼雪一样期盼其他天气,也似乎很少有天气像雪一样获得如此多的赞誉。

冬季环境萧索 期待“开门万象新”

10月上旬开始,我国自北向南逐步进入冬季,天气逐渐转冷,草木凋敝,鸟兽蛰伏,到处是一派干枯、荒芜的状态。此时昼短夜长,人在黑暗中的时间越长,与睡眠有关的体内激素水平就越高。上述种种导致人们睡眠质量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精神状态较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温斌认为,人的心理行为表现是环境和个人综合作用的表现。冬季周围环境萧索、同时人们精神不振,因此人们在冬天会期盼一些象征着活力以及新鲜的事情发生,而下雪就符合这一特征。

人们为什么期盼下雪?
大雪过后,北京故宫角楼和护城河呈现不一样的风景。

雪后,天地山川白茫茫一片、银装素裹,和平时单调的景色完全不同,“大雪满初晨,开门万象新”,身边的景色既熟悉又陌生,带来完全新鲜的视觉感受。初雪作为当年冬季的第一场雪,时隔春夏秋三季而来,更是备受期待和瞩目。

下雪带来安全感 亦能“兆丰年”

受气温、海拔、纬度等的影响,我国降雪日数的分布从北到南递减。统计显示,东北、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是降雪最为频繁的地区,年均降雪日数达50天以上。华北、黄淮一带年均降雪日数为10-20天。越往南,降雪日数越少,长江流域的大概在5-10天。再往南,广东和广西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岛终年无雪。

我国南方地区每年下雪的日子并不算多,雪量不大,停留的时间不长。物以稀为贵,每年冬季,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比北方人对雪的期待更甚。

人们为什么期盼下雪?
儿时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还记得吗?

除了物以稀为贵,期待下雪也是一种情结的体现。儿时和小伙伴们打雪仗、堆雪人疯玩、傻闹的快乐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下雪时,人们就会联想到儿时下雪的快乐,爱屋及乌,对雪也充满了好感。

受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地区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严寒酷暑。自古以来,人们顺应天时、遵循气候规律,根据四季的转换安排生产和生活,并随之产生了相应的认知体系。人们普遍认为,夏天就是炎热的,多雨的、郁郁葱葱的;冬天则是一片荒芜、滴水成冰、大雪封门。温斌认为,期盼下雪代表着人们对于大自然节气交替规律的一种依赖,这是一种秩序感,代表着人们对于期望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实现,从而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

如果说下雪带来美好回忆和安全感有些“虚无缥缈”,那么雪能净化空气、润泽万物这些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冬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的病毒易滋生蔓延。下雪时,飘落的雪花吸附了空气中的各种病菌和病毒,降至地面,净化了空气。下雪能增加土壤水分、冻死农田里的害虫,利于来年的农业生产。因此,我国民间有“瑞雪兆丰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谚语,反映了农耕民族对雪、对丰年的期盼。

如果没有雪 世上便少了很多意趣和美景

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雪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如果缺少了雪,世间便少了许多意趣、美景和诗文。

雪,无暇至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在古诗文里有许多别称,如素尘、琼芳、仙藻等,处处透露着“高冷范儿”。知名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曾在微博中写到,“雪,素来是高冷、高洁、高雅的象征”。不知是雪的“高冷”自带光环,吸引了其他风雅之物,还是其他风雅之物赋予了雪独特的精神气质。总之,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风雅、纯净、怡情等的代名词,也影响了中国人对雪的审美和态度。

人们为什么期盼下雪?
雪中梅花,更显娇艳。

茶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象征之一,雪和茶“很配”哦。唐代诗人喻凫曾写下“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的诗句。《红楼梦》中,妙玉采花蕊上的雪,煮茶喝,极其风雅。千百年来,梅花象征着孤傲、坚贞、高洁,而雪和梅花自古就是一对好CP,“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踏雪寻梅”。只有在漫天飞雪里,方能凸显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畏寒”的气质。

除了风雅,雪和山水或建筑结合,营造出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景。北京有西山晴雪,西湖有断桥残雪、孤山雪霁,陕西关中地区有太白积雪六月天。如果没有雪,这世间便少了许多美景,人生也少了很多惊喜。

雪带给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无限灵感,留下无数佳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些诗词或唯美、或浪漫、或温情,赋予了雪无限生机。

冽冽冬日,肃肃祁寒,没有雪的冬天是不完整的。雪,能杀菌保墒兆丰年,亦能带来煮雪烹茶、听雪敲竹的风雅,可谓具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功效。在这个干燥、单调、灰暗的冬天,期盼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