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3月12日电 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莫高窟见证了树木的生长,树木也见证了莫高窟的变迁。”敦煌研究院当日发文回顾了百余年来,身处戈壁沙山间的莫高窟如何从树木稀疏的满目苍凉,演变发展为如今的小绿洲。

因数十载延续着每年春天植树的传统,莫高窟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南区窟前近一公里的范围已绿树成荫。敦煌研究院称,现存莫高窟绿洲的形成,是分时期、分区域完成的。据敦煌市园林局专家考证,其中一片数目不多的榆树林,树龄约为两三百年,其形成早于王圆箓种植的树林。

而在一百多年前,莫高窟前树木稀疏。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拍下了被认为是关于莫高窟树木最早的影像可见:莫高窟前有两棵枝叶繁茂的树木;一年后,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等人来此,站在高处以更广的视角眺望窟区,眼中尽是荒凉,偶尔见得几棵树影,零星稀疏。

1944年,敦煌研究院前身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以首任所长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莫高窟人”格外珍爱莫高窟的林木,非常重视对莫高窟环境的绿化。短短三四年时间,石窟前就形成一片葱葱郁郁的杨树林。

“当我们从住所中出来,一片林荫道带给我们生存的希望、生活的愉悦。”现已93岁高龄的原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孙儒僩回忆道,树荫供人们徜徉其中,在满眼苍翠中,能使人暂时忘却这是在漫天黄沙的戈壁滩上。

敦煌研究院透露,那些年,所有身处莫高窟的人,都怀有一种无需约定的默契——不管经费多么困难,但凡涉及研究所里需要修建房屋,也都是在敦煌农村购买树木,从未砍伐过一棵窟区树木作为建筑材料。

据了解,当时第一代“莫高窟人”种植树木,已经非常重视科学规划植被与莫高窟景观的和谐关系。而一些当年困于人力、物力维艰而不能实现的莫高窟窟区园林景观规划设想,时隔多年后也被更为系统地一一实现。

敦煌研究院称,除了莫高窟人对这片土地的守护之外,还有很多身在他乡的友人系念敦煌。他们与莫高窟人一道,投身于维护莫高林木的事业,科学植树,减少风沙对这座地处荒漠的艺术宝库的伤害。

如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一生十分关心敦煌文物的保护,多次亲自参加为敦煌文物保护募集善款的活动。2000年,他组织发起“香港敦煌佛迹防护功德林”募款活动,将自己书画作品义卖募集的100万元人民币捐赠敦煌研究院,用于支持建设莫高窟崖顶风沙防护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