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醒来,一身闷热的你发现空调停了,摸索着按下开关,没有听到令人安心的制冷声。你意识到,停电了。闷热与烦躁使你睡不着,打开手机,发现什么信号都没有,一个冷颤弹起来,你拉开窗帘,头顶的天空泛着红光,地面则是一片黑暗与寂静。而你的城市通讯中断,电网瘫痪,更远处飞机船只失去导航,地球之外全球卫星报废……

这个场景并非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也是我们人类真实经历过的,不过那是在159年前。

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克里斯多福·卡林顿在观测太阳黑子时发现其周围突然出现极为明亮的条状白光,持续数十秒后逐渐减弱。数分钟后,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基乌天文台都监测到地磁场的剧烈波动。17个半小时后,地磁波动强度“爆表”,与此同时,全球多地电报台站的发报机在闪着火花,电线发热甚至融化。而平时只在南北极地区才能见到的极光,一直延伸到了古巴和夏威夷。

这就是人类遇到的最强空间天气太阳风暴——“卡林顿事件”,这场如果发生在现在就会成为一场末日浩劫的自然灾害,属于一个陌生的研究领域——空间天气。

经过近四百年的研究到现在,人们发现,大约每11年,太阳活动就会由高峰进入低谷再返回到高峰,从未停止过。而在每一个周期内,太阳都会爆发几次强太阳风暴,随之而来的超级耀斑和几十次强地磁暴,对于已经习惯现代科技生活的我们来说,这些来自太阳的看不见又感受不到的威胁恰恰会给我们带来“致命一击”。

为了应对太空时代新灾害,世界各国都建设了相关研究部门,比如在美国,有隶属于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空间天气预报中心(SWPC);在欧洲,则有各国联合组建的欧空局(ESA);在中国,有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NCSW)。

他们通过监测数据和预报模型,对未来的太阳活动、行星际空间传播过程、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必要时发出太阳事件预警,为航天、航空、通讯、导航、电力、石油等领域保驾护航。

2002年6月1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成立,2004年7月1日开始正式发布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产品,标志着我国国家级空间天气业务正式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具备了为我国卫星发射和在轨载人航天活动、地面技术系统的安全、导航、通讯等应用系统提供空间天气保障服务的能力,同时,也成为了科研观测数据的供应者,以及空间天气应用研究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