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履职,两份提案,10场现场活动,全部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在2019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上一份收获满满的“履职报告”。张兴赢表示,他将带着过去一年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进行的深入学习、沉淀和思考,纳群言、集众智,在2019年更好地履职,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

了解和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是卫星气象科技工作者张兴赢将近20年来的奋斗目标。2018年2月,在科学家的身份之外,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全国政协委员。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张兴赢经过认真思考和广泛收集意见,提交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两个提案。

“在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监测和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的背景下,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所以我向国家建议,尽快建立客观科学的第三方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以纳入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中。”张兴赢说。他同时建议统筹规范各部门现有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客观、科学、量化的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大数据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结果“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提案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和报道。一时间,在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热点”之外,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也通过张兴赢深入浅出的介绍走入了公众视野中。

张兴赢提的另一个提案则是关于如何充分发挥民用航天的科技效益,造福人类和社会福祉。“在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加剧、气象灾害多发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的作用,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提出此项建议,就是希望国家能够在卫星对地观测上有科学统筹的规划。”

这虽然是张兴赢第一次写提案,但因为调研充分、立意深刻、建议具体,两项提案均被立案,这让他十分惊喜。“我作为提案人,与承办提案的国家相关部门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提出了协商解决方案。最后结果令人满意。”张兴赢说。

在2018年,张兴赢在本职工作“忙到飞起”的情况下,参加了10场现场活动和所有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均对相关主题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和建议。一年下来,他在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中是名副其实的“全勤委员”。

这一年的政协专题调研之旅,他听取了很多最基层的意见,也有了更深更广的思考。“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参加了赴黑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绿色发展’专题调研活动,以及赴河南、河北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与人居环境’专题调研活动。”张兴赢说,随着调研的深入,自己逐渐从一名科研技术工作者的惯性思维中跳了出来:“我发现污染防治并不是从一个方面就能解决的,它跟当地的管理理念、模式、技术乃至老百姓的意识都息息相关,不深入最基层是感受不到这些问题的。”

“因此,我会更多地思考如何为政府管理者提供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案。通过参加调研,我实现了从一名埋头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向用更高视野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政协委员角色的转变。”张兴赢说。

如果要给自己这份“履职作业”一个分数,张兴赢打了80分。“算良好吧。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去关注更多百姓关心的事儿和接地气的东西。”张兴赢表示,“在新一年的履职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积极建言献策,争取交上一份更加出色的‘履职作业’。”(文/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