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请党放心!冬奥有我!”1月22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延庆赛区气象服务组现场预报服务团队11名预报员出征的誓言破开寒风冻雪,直透云霄。冬奥这场“大考”早早地敲响了预备铃,气象预报员也提前进入应考状态。

这也意味着,从那一刻起,一柄专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锻造的预报“神器”,经过数年砥砺开刃,正式出鞘,一试锋芒!

从零开始 没有过不去的海陀山

人们常用“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比喻没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对于延庆赛区冬奥气象预报员来说,把“火焰山”换成“海陀山”再合适不过了。

在这座山身上,许多队员尝到了职业生涯“滑铁卢”的滋味。

北京冬奥会之前,在我国,因为关注少、需求小,超高精度的山地气象预报这一世界级难题鲜有人涉足。而海陀山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在这里,以往队员们面向平原积累的预报经验、构建的预报概念模型几乎全部“失灵”,更不用说精细预报气象要素的变化。

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必须从零开始。路只有一条——“学”。

从书里学——尤其是入门阶段,他们每天都和搜集到的各种权威材料“死磕”;不仅自己读,还要在翻译和消化的基础上讲给队友们听;冬训期间学,回到业务岗位也苦读不辍。

从脚下学——“赛事要求预报精细到点位。”团队队长时少英说。从2017年冬天开始,他们带着前一天的预报上山,对着地形分析实况。几年下来几乎把海陀山跑了个遍:走过平缓的北坡,也爬过陡峭的南坡;摔过,磕过,衣服、鞋子都磨破过,让彼此见过最狼狈的样子;曾笑着追风,惊喜于从未见过的云彩形状;曾命悬一线,躲过40°陡坡上滚落的大石头……

他们看遍了大风、暴雪、雨雪转折和静稳天气下海陀山的不同“面孔”,用脚、用手、用脸颊、用仪器,一点一点地挖出山和天之间的秘密:高山滑雪竞速赛道1号气象站监测到的多为偏西北风,3号站多偏北风,原来与北坡走向不无关系;低海拔的竞速赛道5号站阵风风力竟然能比肩高海拔的1号站,原来前者上方的山有个口子…… 这些积淀,在科技利器的加持下,在一场场赛事中为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支撑。

提前7天捕捉到的大风信号,在滚动跟进的服务中愈发明显,经过前后方默契配合,团队最终精准锁定了2020年1月18日至19日延庆赛区出现的大风,让原本计划在19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高山雪上赛事得以及时避开,赢得了国际雪联专家的认可。

2021年,“相约北京”雪橇国际训练周和2021/2022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举行的前一天夜间,延庆赛区迎来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在此轮强寒潮天气过程开始前一个星期,团队就做出提醒,提前3天给出准确要素预报,支撑场馆运行团队和外围保障团队密切配合,确保了各国参赛运动员在11月7日一早如期出现在赛道上。

好钢精淬 团魂之下各放异彩

被问起近几年最值得骄傲的事,不少队员的回答都是“加入了这个团队,认识了这么多优秀的人”。这11个人,队长时少英像火一样,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总能用热情点燃别人;副队长于波认真沉稳,关键时候总能顶住压力,让人安心;李蔼恂看起来文静柔弱,骨子里却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作为延庆本地人的阎宏亮热心开朗,大家有什么难处都乐意“举手之劳”帮一把,平时是团队里的“大管家”……

他们各具性格,更各有所长:荆浩承担多维度冬奥预报业务平台和冬奥现场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将复杂而耗时的架构设计、功能定义和沟通协调等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不放松个人业务,研究了海陀山气温和风等预报技术并在延庆赛区预报“大比武”中斩获头名;邱贵强是团队里的科研好手,在团队还没有成熟的预报工具时,他迅速按照队员们总结出的各家模式偏差规律制作出延庆赛区气温客观预报产品——“EC-Q”,其模块至今是气温预报的有力帮手;李蔼恂善于琢磨,在雪车雪橇中心气象特征分析和预报技巧研究中敏锐地捕捉到“大风影响阈值”这一关键,与团队通力合作找到了延庆赛区本地化阈值,让预报员能更加精细地把握风对赛事的影响;陶亦为专攻异常天气预报,相关产品在赛区异常回温时提前发出明确信号,为预报员准确把握天气趋势、及时提醒场馆运行团队提供有力支撑;陈仲榆注意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主要通行工具缆车易受大风影响,但针对缆车很难实现实时观测,于是他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包括多个自动站点风向风速观测数据的缆车风反演模型,成为预测和掌握实时缆车支架风数据的重要工具……

这11朵“不一样的焰火”,怀着一样的“躬逢其盛,与有荣焉”的期待,燃着一样“向世界预报难题发起冲锋”的热血,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蜕变机会走到了一起,在迈过一个又一个坎儿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股所向披靡的力量。

这些坎儿,不仅是业务难题、赛事难关,还有许许多多其他问题,其中最绕不开的就是对家的思念。

5个冬天、每次5个月的冬训不可避免地让很多人生命里留下遗憾:赵斐的媳妇正在孕期,他身在延庆只能隔着屏幕送去思念;邱贵强只来得及给新婚妻子一个仓促的婚礼,没有蜜月;这几年,马学峰把孩子的生日全都错过,心里有时挺不是滋味……

这些“错过”无可弥补,但心灵能从另一个层面得到温暖:春节值班的时候,本地的队员总是抢着来;雪橇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期间,第一次赶上50多天闭环管理,猝不及防的李琛和陶亦为没有带够生活物资,是延庆区气象局局长闫巍紧急协调,硬是在封闭期间送上衣服、食物……相信,这些“所得”也是无可比拟的,微信群的名字“延庆一家人”便是最温馨的响应。

海陀山,是冬奥赛场所在的山,也是检验本事的一道“关”,在它的见证与考验下,“延庆一家人”翻山过关,携手共赴冰雪之约。(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刘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