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即战令,须臾不懈怠。精细迅捷的气象服务、顺畅协调的部门联动、广泛参与的社会力量,形成高效高质的暴雨灾害防御合力。这其中每一个“战术”,都凝聚了浙江省气象部门多年应对强风暴雨累积的经验智慧,体现出气象工作者誓与风雨争分夺秒、守一方百姓平安的目标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气象部门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指引下,主动融入“大减灾”“大应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格局。对内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服务能力,对外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落实,促成部门间的气象设施共建、信息共享、预警联合发布,以有效的科学决策、广泛的预警传播、迅速的应急联动,争分夺秒做好气象工作,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十年间,浙江气象工作者不断锻造专业本领,以科技进步促进监测预报服务更精密、更精准、更精细。经过数年研发和技术攻关,气象观测向遥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地基、天基、空基相结合的三维立体综合大气监测系统;预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精细到乡镇的0至15天无缝隙、精细化、网格化的监测预报预警产品体系逐步建立,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2017年以来,浙江气象部门率先实施预报产品的数字化转型,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应用,建立了全省气象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显著提高预报预警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和提前量,为防御“利奇马”“烟花”等台风以及2020年新安江水库首次九孔泄洪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服务支撑。借助最新科研成果,面对今年6月24日至25日浙中北地区出现的系统性、大范围短时暴雨和雷雨大风过程,大风预警信号命中率达100%,预警提前量延长至153分钟。

十年间,浙江气象部门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在全社会逐步密织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气象防灾减灾联动网。2017年《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施以来,属地化气象预警信号发布制度提升了预警信息的针对性;网格化监测预报产品进一步实现实时共享,有力支撑水利、自然资源、建设等部门风险管理和应对;“梯次化”监测预报服务业务持续为各地各部门防御部署“拍准节奏”;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制度、“点对点”靶向式输出提醒、跟踪服务,支撑防灾减灾工作第一时间启动开展;与应急管理等多部门明晰权责,健全机制,协同省防指出台应对极端天气灾害“五停”“五断”工作机制,形成以气象监测预警为“哨”的有序联动防汛工作局面,在分秒必争的灾害前形成合力齐头并进。

十年间,浙江气象部门持续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从“信息源”到“传播节点”再到“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快速有效传播通道。为了打通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全省建成了由4.1万人组成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联络员、安全员“四员”队伍。近年来,更是依托全省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着力推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纳入基层全科网格员职责,使6万余全科网格员同时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的网格员,让预警最快“飞”入寻常百姓家。全新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为浙江成功抗御强降水和台风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衢州、新昌等多地成功处置多起危及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事件。

2021年以来,浙江发出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动员令,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也搭乘“数字化”春风全面加速升级。今年,浙江气象防灾在线列入全省重大改革应用防汛防台风的重要场景,在防汛指挥部署中贯通应用。在杭州,“气象数字驾驶舱”应用技术全面推行,实现决策气象服务从气象信息被动等待推送,向主动获取、精准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并助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精准部署、应对处置。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温州市,“数字化+网格化”的模式也正在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台风预警码”场景应用让基层网格员、老百姓纷纷表示“码”上知台风,防御更早更科学。

下一阶段,浙江省气象部门还将继续运用气象数字化改革成果,为浙江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披上“数码盔甲”。(作者:张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