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极端暴雨会越来越多吗?干旱地区的雨会变多吗?今年世界气象日,我们聚焦“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探究中国降水在全球气候变暖下发生的变化。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跨越东北与西南,融合了森林与草原、农耕与游牧、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也制造了迥异的自然景象,它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天气网深挖1951年至2022年的气象大数据,看看这条神奇分界线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什么变化,一窥中国降水之变。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条神奇的分界线

我国降水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称之为等降水量线。从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来看,多年平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神奇的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非简单的气候分界线,在它的两侧,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文明体系。以这条线为界,一边湿润多雨、森林密集、农耕发达、人口密集,而另一边干旱少雨、草原辽阔、畜牧为主、人烟稀少。

为什么这条线如此神奇?这种神奇的巧合其实与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不无关系。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可分为三大阶梯,这条线的东南面以第三阶梯和第二阶梯南段为主,多平原和丘陵,一路北进的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会在这里与从西伯利亚赶来的冷空气相汇,带来丰沛的降水,从而形成了半湿润和湿润气候。而这条线的西北面地形多以第二阶梯北段和第一阶梯为主,多高山,季风在抵达这里时已经是强弩之末,难以翻越横亘在眼前的高大山脉,所以降水稀少,形成了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降水不同,加上温度、日照等气象因素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植被和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两边景象迥然不同。

江苏省淮安市三河镇农民驾驶植保机进行田间管理。 来源/签约供稿人/视觉中国

内蒙古赤峰牧民在乌兰布统草原放牧。来源/签约供稿人/视觉中国

千百年来,在这条等降水量线上诞生了很多农牧文明对峙融合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气候曾发生冷暖的周期性波动,这导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随之波动,并引起草原与农耕区的交替南推北进。干燥期牧业扩张,农牧交错带界线南移;湿润期农业扩张,农牧交错带界线北推。

巧合的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还与我国的长城大致重合。秦朝修建长城时处于温暖期,位置整体偏北,而明朝处于寒冷期,气候干旱化程度也较重,明代长城位置属于历朝长城位置较南者,两者纬度相差3至5度。

70年大数据看中国降水的变与不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天气网通过气象历史大数据,特别关注了这条线在近70年间的演变历程。不变的是我国降水依然从东南向西北递减,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整体上相对稳定;变的是降水年际差异大,降水时间、空间分布波动大。

1951年以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呈现波动中相对稳定的状态,我国各地降水量年际差异较大,平均年降水量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比较明显。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降水由多到少,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降水增多,而近几年降水又有增多趋势。

我国降水异常的年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出现了明显的波动。1959年、1996 年、1998 年和2021年等几个异常多雨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十分靠西、偏北;而1986年、1997年、2009年等几个少雨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则靠东、偏南。

以1997年和1998年为例,这两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波动十分明显。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华北、东北及西北东部等地的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成至5成,加上高温、干旱十分严重,全国农田最大受旱面积达4.7亿亩,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度南压到山东东部、河南中部至陕西中南部一线;而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发生了特大洪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界退至内蒙古中部,南界北抬到陕西北部至甘肃东部一带。

这些地方降水变多了 警惕极端强降雨事件

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大部分城市的降水量在近几十年时间里保持着波动变化的趋势,且部分城市降水量在增多。从1961年至2020年的逐十年平均降水量数据看,黑龙江爱辉、青海西宁、陕西榆林、西藏拉萨等地变化较为明显,都呈现了降水增多的趋势。

这些400毫米等降水线沿线站点仅仅是一个缩影,有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近40年,西北地区西部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呈暖湿化趋势。 从多种气候模型预测,未来30年,西北地区西部将继续呈变湿趋势。

对于缺水的西北地区来说,雨水增多、温度升高,会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吗?客观来讲,气温高、雨水多的确有利于粮食增产,但降雨出现时机和农事生产的时间也需要配合上,西北地区的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却是不均匀的。此外,平均降水增加也无法反映特定年份的具体情况,即使在变暖变湿的趋势中,也会有少雨干旱的年份或低温寒冷的年份,且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有时候强降雨还可能引发极端事件或出现旱涝急转的情况。

不只西北地区,最近几年,东北、华北地区也呈现出降雨偏多的趋势,且极端暴雨事件多发。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2021年,我国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北京、天津、河北年降水量均为历史最多。当年7月20日,河南郑州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单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打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极值,引发大面积城市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们正面临着“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和水循环,强降水更加显著,极端性也增强了。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我们只有增进对天气气候系统的了解,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应对挑战,才能真正实现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生命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策划:张慧 设计:张莉 数据支持:刘秋锋、胡啸、王妍、王中秋)

参考文献:

[1]俞炜华,南文海. “400mm等雨量线”、长城与农耕游牧民族的分界线[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1):46-52.

[2]石晓丽,史文娇.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的变迁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20):1-11.

[3]解丹. 浅探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长城位置的关系[C]. 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1:421-425.

[4]李明,孙洪泉,苏志诚. 中国西北气候干湿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2021,40(4):1180-1194. 

[5]杜懿,王大刚,祝金鑫. 基于CMIP5的中国西北地区暖湿化演变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1,32(5):61-69,77.

[6]朱飙.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水汽、潜在蒸散及极端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D]. 甘肃:兰州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