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月4日)早晨,上海S3沪奉高速近沪南公路出口处,出现多起多车碰擦的交通事故,车辆受损严重,所幸无人员伤亡。据浦东公安的警情通报表示,引发这次事件的元凶正是团雾。团雾被称为“高速杀手”,它浓度高、范围小、突发性强,对交通危害性强。团雾是如何形成的?它为何总是围绕高速公路出没?哪些省份的高速团雾最多发?中国天气网推出“天气档案馆”之团雾篇,一起听听一个“杀手”的自白。

一个冬日的早晨,你开车从容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车窗外风景快速地向后移动。突然,周围雾气越来越浓,几秒之后你眼前只有一团凝重的白色,什么都看不见了,紧张、恐惧一起涌上心头……是遇到鬼了吗?不,你是遇到了我,江湖人称“高速杀手”、“白色幽灵”的团雾。

bqtb

除了那些吓人的名号,我还有个小名——坨坨雾。这个称谓比较形象地指出了我的特点——在大雾中数百米到上千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能见度更低的一坨“雾中雾”。

虽然同属“雾家族”的一员,但与我那些朦胧温柔的雾亲戚们不同的是,我影响范围小,强度更强,擅长突袭。我就像落在地上的一朵云,外部能见度相对较好,但只要进入我的势力范围内,能见度会骤降至几十米甚至十几米,最严重时能见度仅有几米,让置身其中的人失去视野。而当司机意识到情况不对时,很可能已经进入我的领地中心,也是追尾事故高发地。

作为一个狡猾的“杀手”,我还擅长“流窜作案”、“组团作案”。我身材轻盈,能够借助风力到处游走,行踪不定、神出鬼没。我也喜欢组团行动,司机常常刚从一个团雾里出来,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很快又钻进下一个团雾里,防不胜防。以上这些特性让抓捕我变得极为困难,做团雾预报,目前仍是世界性难题。

大家是否留意到,我的出现总是和高速公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并不是我故意要在高速上作案,而是因为高速上的小气候因素更有利于我的出现。

与普通的辐射雾相同,我也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空气变冷而形成的。而高速公路路面通常由黑色沥青铺设而成,相比于周围的植物、土地等,沥青路面在白天的吸热能力更强、温度更高。到了夜晚,黑色的沥青路面因为温度偏高,热辐射能力更强,温度下降得也更为剧烈,冷却过程中大量水汽凝结也就容易导致我的形成。外加高速公路宽度有限,这样催生出来的雾气团就比一般的雾气团更小、更浓。

除了温度原因,周围地形环境也对我的形成有影响。一般来说,水汽比较旺盛的河湖附近、低洼地段、雨后山区的高速公路,由于水汽条件比较好,都是我爱出没的“作案场所”。

而在众多高速路段中,我常选择的是南方地区的高速路段。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资料显示,在我年均作案10次以上的高速路段中,四川以158条路段位居首位,四川盆地的地形使得这里冬半年的大气层结构非常稳定,大风天少,加上地面江河纵横,水汽充沛,非常有利于我的出现。

排在第二位的江西,团雾多发路段也超过百条,江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分布广泛,同时水系发达,也是我喜欢的自然环境。紧随其后的是云南、湖北和贵州,团雾高发路段也比较多。总体来说,长江沿线一带更需警惕我的出现。

我虽然神出鬼没、行踪不定,但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从全年出现时间上看,我喜欢选择在深秋和冬季作案,从10月到次年的3月都是我最常出没时段。在一天中,我偏爱上夜班,从夜里22时到第二天的早晨8点是我最常选择的工作时段,寒冷无风的冬日夜晚要小心我来捣乱了。

突发、局地、流窜、难以预测……介绍了我这么多特点,是不是觉得我更可怕了。今天我就给大家交个底,如果行车中与我相遇,千万不可硬碰硬,减速、躲避才能保平安。

我也给大家总结了与我相遇后的“三步走”策略,第一步以“慢”为先。如果驾车不幸闯入我的管辖区域,应立即减速行驶。当能见度小于100米时,车速建议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而当能见度降到小于50米时,车速不应该超过每小时20公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千万不要急踩刹车,更不要就地停车,以免发生追尾事故。

第二步开“灯”示警。在减速的同时,要及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但千万不要使用远光灯,因为远光灯射出的光线被雾气漫反射后会在车前形成白茫茫一片,导致司机更难以看清前方区域。另外,可以巧用喇叭提醒别车注意,当听到对向车辆鸣笛时,要鸣笛回应示意自己车辆的位置。

第三步“躲”为上策。多数情况下,我非常“好动”,在一个地方逗留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与我不期而遇可以就近选择道路出口缓慢驶出,或进入附近的服务区暂避,等待我的离开。如果不能离开高速,可以选择紧急停车带或路肩停车,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放置停车警告装置。

说了这么多,各位应该对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我虽然有许多劣迹,但并非天生就想成为“杀手”,希望大家了解我之后,不再害怕我。如果不期而遇,不要紧张,按照我说的三步走原则,慢行躲避。最后,祝大家每次出行都一路畅通,平安归家。(策划/冯玮 设计/刘红欣 数据支持/闵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