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云南干旱和人工防雹一点关系都没有。人工防雹使用的催化剂起作用的时间只有3-4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就不会起作用了。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使用的催化剂都是碘化银,只是使用的量不同,人工防雹不仅能够减少冰雹,在有些时候还能促进雨滴的形成,增加降水。”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广河说。
冰雹生成需要云中有很强的上升气流运动,并且蕴涵大量水分。云中小的冰雹胚胎在有足够水分供应下,才能够不断增大并形成冰雹。人工防雹(或消雹)的原理,就是人为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所使用的办法是通过播撒催化剂(一般为人工增雨使用催化剂量的三倍以上),大量增加云中人工冰雹胚胎,争食水分,从而改变云和降水及冰雹的微物理结构,降低成雹条件,抑制冰雹的增长或使冰雹在降落前融化为雨滴。
人工防雹通常是用高炮或火箭将装有碘化银的弹头发射到冰雹云的适当部位,以喷焰或爆炸的方式播撒碘化银,或用飞机在云层下部播撒碘化银焰剂。
王广河表示,大气中的水循环平均周期约为8天,即一年可更新45次,为可直接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的3.8倍。
王广河说,我国气候因素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各地应结合地方需求和农业生产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等人影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冰雹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确保粮食农业生产的良好势头。
王广河介绍,通过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依托气象常规观测和云物理特种观测及云数值模式等为手段的作业条件监测和预报方法;形成了以碘化银、液氮和干冰作为催化剂,以飞机、高炮和火箭等作为运载工具的作业催化方法;基本形成了以物理检验和非随机统计检验评估作业效果的技术方法;研制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碘化银复合焰剂和吸湿性焰剂;发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维云数值模式,并投入了准业务应用;提出了不同云条件下催化技术指标。
我国从1958年就开始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在技术上积累了一定经验,通过人工增雨(雪)手段有效缓解了当地的旱情和水资源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