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预警科普三管齐下 为生命财产撑起保护伞

主持人:那么当前在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仍存在科学局限性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群众撑起生命财产保护伞呢?

段丽:这是个老话题了。首先大家都希望天气预报能够准确,不准的时候很让人烦恼。你说了不下雨,都去了,给我淋的稀里哗啦,我说是要下雨我大包小包放上了没什么事;你说今天要刮风,我把工地作业都停下来了,结果你风也没刮多大,导致我的工程造成损失,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和成本。

为什么还总是有预报准和不准这一说呢?首先是这门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只要是说未来的东西都不会达到百分之百准确,这是肯定的。我自己就做了30年的预报员,我感觉大气首先它是一个流体,无孔不入,而且它还不像一般的液体流体那样有一个延迟度,你看不见摸不着它。我们说一口烟从嘴里出去以后,不用吹它也不要拿手扇,你就这样握着拳头动一动,烟的方向都会改变,这个道理是一样的。空气碰到建筑物,碰到树,任何情况都会改变它原有的状态和速度。我们做天气预报就是根据空气原来运动的方向,通过用一些动力学方式进行计算,再加上预报员经验,从而对它进行下一步预报,存在误差是很有可能的。

像雷阵雨这种小范围的天气现象,就容易产生比如海淀区下着雨,朝阳区却不下,它是局地性很强而不是大范围的。用我们预报员常开玩笑的话说,这种天就是挨骂天。为什么?我即使报对了,有些地方下的好大,人家问你不是说报了个小阵雨吗,怎么下的这么大,正好下到我脑袋上了;同时也有人批评说,你不是说今天下雨吗?怎么一点雨都没有下!所以希望公众对于预报员更宽容一些,在准确率不能达到百分百的情况下,能够科学地使用天气预报。如果天气预报报的是局部地区雷阵雨,或者报的小雨,那你就可以琢磨琢磨,我拿着东西去晒粮食,在一点都不能淋的情况下得趁早把它防好了;如果对于那种去不去都行,下点雨无所谓只当它是增加一点气氛,那就不妨带个伞以防万一,我觉得这样共同来把我们的心情理顺了,天气预报用起来也舒服些。

主持人:那么马老师您从监测角度来给我们说说如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

马舒庆:作为监测来讲,它实际上有几个作用,前面段老师也讲到了观测预报的关系,作为观测来讲,它首先就是段老师讲的提供当前的气象条件,或者我们在搞数值预报里讲叫初值。第二就是预报了以后,用它来检验预报,其实还有第三个作用,就是它的直接服务,就是有些观测直接可以服务,为我们防灾减灾发挥作用。2002年8月1日就有这么一个例子,在北京有这么一个过程,一个强降水的过程,当时北京气象局雷达观测,观测到了在北京北部有强的回波,并且不断有新的回播移入,这个时候值班人员就把这个观测的信息就报告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就组织,这个区域一个村庄转移,大概有两千人,当转移一个小时以后,泥石流爆发,整个村庄毁灭。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看见了,这些观测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

刚刚主持人就讲到了,我们怎么来撑起这个保护生命这把伞?刚才段老师讲到预报服务,在服务里头我们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我们的预报信息,包括我们讲的观测信息要送出去,解决最后一个公里的问题,如果预报很好,但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传送没有到达,也会没有发挥作用,所以信息分发上都要做好工作,这样子才能最终发挥它的效用,现在在国家就有山洪气象灾害保障工程,它里面有很多工作,包含着观测预报服务,它最后特别强调了信息的分发,他在这里头就启用了传统的方式。包括敲锣打鼓这种传递信息的服务,这个很传统的方式,也有很多现代的方式。我们要撑起这把伞,就要把我们的观测预报服务包括我们的通信都做好。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谈了很多防灾减灾的话题,其实气象部门除了要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防灾知识的普及。我们应该如何去更广泛地做好科普宣传?

段丽:我觉得这是个正经事。像刚才咱们说的北京721这个大暴雨过程,如果当地一些百姓在山洪发生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处理,也许就能减少一些伤亡和损失。那天不光是傍晚的时候下了大雨,其实白天就下了雨,你人住在河床里边,多多少少要提前有一些警惕。当然了我们的灾害预警一般是一级一级往下传,有些比较偏远的地方通信不发达,未必就能通过电视、广播等接收到预警信息和防灾知识,这时候就要多给自己科普。

有些人可能会说像我这么大年龄了,每天工作上班忙得也顾不上,电视上播放我也顾不上看,但如果从小就受过这样的熏陶和教育,接受过这样的科普知识,那么他将来长大很多知识就会铭记于心。大家都知道打雷时不要在树底下,那是因为从小老师家长就这么教我们。但是很少,甚至连我也没有教过我的孩子,下雨的话不要到河床去,即使你跟他说,他也两眼一片茫然,因为不像打雷不要到树底下这样深入脑子里。所以像做天气预报要精细化一样,科普也是要有针对性,要精细化。针对山区的人,他们的重点需要什么科普知识;作为城里的人又需要什么;长途车司机应该重点防御哪些灾害性天气等。我觉得把这些科普宣传工作一点一点都做实了,我想气象的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就会有很大的减轻。

主持人:今天听了两位专家谈了这么多,真是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我们都希望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细化,同时也希望公众能够多了解气象,关心气象,根据天气变化来合理安排好出行,减少天气带来的损失。好的,今天的访谈节目就到这里,非常感谢两位专家来作客我们的访谈节目,同时也谢谢各位网友对我们访谈节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文:刘珺 摄影:黄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