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救灾中天气因素至关重要

主持人:雅安一直有“雨城”、“天漏”之称,请专家简单介绍一下雅安芦山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还有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常年同期降水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李小泉:雅安芦山是在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一个过渡地带,这个地方的地形特点,有点像个喇叭口,它东面是成都平原,是开口的。但是它西面是高原,北面和南面也较高,像一个喇叭口子,因此,这个地方只要稍微有点东风过来,空气就容易汇集抬升,容易形成降水。同时这个地方山高谷深,地形非常复杂。此外,从西南方向孟加拉湾来的水汽条件很丰富,因此,只要稍微冷空气进来,就很容易形成降雨。这个地方就是有名的“雅安天漏”。在我国大陆地区来讲,这里是降水是最多的地方,平均年雨量有1200毫米左右,所以降水量是很大的。不过降水大多数集中在盛夏季节,4、5月份雨也还是比较多的。像芦山这个地方,4月份雨量平均可以有七八十毫米,4月下旬平均也有30多毫米。所以说雨量还是比较多的。到了5月份就更多了,月雨量可以达到110多毫米。第二,平均雨日也是比较多的,大概平均的月雨日有十八九天,也就是差不多三天两天都要下雨。在四五月来说,暴雨的机会倒不是很多,但是也还是有过。像芦山5月份也曾经下过日雨量达100毫米的暴雨,但总的来看,这种暴雨的机率倒不是很大,基本上一多半都是以小到中雨为主。

从温度来看,这个地方的平均气温,4、5月份大概都是十六七度到20度左右,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气温。但是它的极端最高气温也可以达到很高,历史上四月份曾经出现过最高气温达到33度, 5月份甚至于可以达到过34度、35度。所以这样的话,这个地方温度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温度高了以后,第一,抢险容易中暑,在帐篷里捂着,那很容易中暑,容易生病。另外,温度高了以后,防疫的问题马上就出来了,最近几天温度开始升高,防疫的问题要提到很重要的日程上来,要注意食品卫生、周围的清洁饮用水就更重要了,要不然容易引发疾病。晚上的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它最低温度曾经达到过六七度的样子,加上那个地方比较湿,在山区,所以晚上还是比较冷的,晚上会感觉很湿冷,这样受灾群众他晚上御寒的被褥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些问题。

主持人:高温会不会易病菌滋生?

李小泉:是的,因为温度高了以后会容易产生细菌、疾病,特别是一些肠道性的疾病,都很容易流行的。现在除了72小时抢险以外,剩下防疫的问题,防治疾病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主持人:据了解,雅安这个地方专门有一个雨城区,像我们这边有什么海淀区,它这个雨城区好象一年300多天,可能有200多天都会下雨,是这样吗?

李小泉:对,常年多雨。它从四五月份雨水开始多,一直到十一二月份。到了冬天相对稍微好一点,但是雨水也还是比较多。刚才我讲到4月份,三天两头都要下雨。

主持人:除了刚才李老师说过的气温、降雨,还有没有其他的气象因素会对震区产生影响?

赵鲁强:根据地震发生后大家的生活状态不一样,可能平常情况下认为不会受影响的,反而会成为影响,比如说雷电。雷电可能打雷,平常大家躲在屋里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防震棚或者是一些帐篷,或者是一些简易的板房,它有的都是金属的,那么它尽量都是在空地上,我们防雷最主要的就是尽量少在空地上待着,所以要做好防雷措施。我们前线的气象部门,像四川省气象局已经相应的采取措施了,比如说加装避雷设备,同时在选择地点的时候,尽量的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比如说附近有高一点的,能够达到避雷效应的这种物体。

从现在开始就进入雨季,进入雨季下雨就多了,目前雨不大,还形不成堰塞湖、泥石流。到时候雨季到来以后,雨水一增多,那个地方几条小河小溪,那水位快速就涨起来了,涨起来以后,那么大家的居住条件,因为本来在山沟里面,它的居住条件都很差,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居,找点平地,现在的情况下,水位一涨,要时刻注意山洪的可能,而且还有泥石流的可能。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还有就是高温,刚才李老师讲了,这个高温一起来以后,会影响生活基本的卫生要求。所以抗震救灾还是立足现在,目光长远,还是做了充分地准备的。我相信党和政府以及四川前线的同志们能够做好保障服务,我也坚信我们能够打好这一仗。

李小泉:除了降雨和温度之外,还有一个雾。这个地方实际上也是多雾的地方。特别是云层比较低,这样的话,雾对于交通,对于运输、抢险的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另外雾大了以后,像飞机空投、飞机的起降都会产生影响,所以雾也是影响抗震救灾很重要的一个气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