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珺带您看天气》第六期:专家解析震后救灾天气因素至关重要(下)

震后为何多堰塞湖?多雨期如何处置?

主持人:刚才听两位专家好象都提到了堰塞湖,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堰塞湖?

李小泉:堰塞湖,因为这个地方是山区,有很多小溪流,因为地震以后,可能会产生滑坡,滑坡就把这个溪流堵住了,一堵住了,水就淤起来了,那就形成一个小湖,这个就叫堰塞湖。特别是在山区地震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的。一堵住了以后,水位就慢慢积高了。但是有一种情况,因为堵的还不是非常严实,水有一点,然后又冲下来了,那么相对还好一点。但是就怕什么堵了以后比较严实,水位积的很高,突然一下垮下来,那对下游的影响就非常大。

主持人:此次地震是否形成了“堰塞湖”?

李小泉:出现了但影响不大,相对来讲不像汶川那次有比较明显的堰塞湖,还没有那么大的堰塞湖,这次是比较小的,基本上也经过排险,采取加固措施以后,基本上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主持人:赵老师认为呢?

赵鲁强:目前排查的结果显示,因为大家先是救援,那么发现的还不多,根据当时的情况,根据地震的量级和当时的地形,堰塞湖肯定会形成的,会有的,但是因为刚过了冬,从旱季开始向雨季过渡,那么现在雨还没有下大,有些雨比较小,它也显不出来。当雨水增大了以后,像刚才李老师说的,四五月份以后进入雨季了,那么雨水增大以后,那么就有可能看出来了。那个地方,刚才也讲了,山高沟深,居住条件不是像咱们平原地带交通那么发达,除非那些经常在山里活动的人,走的地方比较多,其他很少进入山里去。有些地方你就没有排查到。还有一个情况,像山里的河流,基本是这样的,都是好多好多小河流汇成一个较大一点的,但是它总体是一支,可能这个是小堰塞,那个是个小堰塞,但是都在这条路上,所以一旦上面那个垮了,本来底下能够撑住的,它也有可能撑不住,然后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越滚越大,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说在我们抗震救灾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是会进行排查的。

主持人:像这种可以防范吗?

李小泉:当然,可以采取措施,比如说堰塞湖需要挖开,塞住的地方要打通,像这种地方,刚才讲的,要看什么地方危险不危险,将来有可能蓄水积到什么程度,那么必要的时候需要用爆破的方式或者是用挖掘的方式把那些堰塞湖打通,使得水能够顺畅的流下来,免得形成一个大湖,然后再积很多水,一旦垮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赵鲁强:像这种情况,就是不地震的时候也存在,有时候在开春,在山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化雪,温度升高,雪水融化,经过一个冬天以后,好多树枝什么的都形成了小小的这种堰塞,堵住了它的河道,那时候都是下雪,等开春,下的雪一开化,水就慢慢积累,有时候再加上稍微猛的一升温或者稍微再一有点降水,促成雪化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在做日常服务的时候,好象没有下多大雨,突然之间出现洪水了,山洪就下来了,这个就属于那种情况,虽然说雨不大,但是它长期积累的多。这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气象部门、水利部门、国土部门三方都在共同密切监测降水的变化。

另外,交通部门也很重要。因为现在山里的很多公路都是傍水而建的,很多都在水旁边,只有那儿有一点宽敞的地。这样的话,一个是崩塌、滑坡对它影响大,交通一堵塞,那么这个影响就很大了,救援物资等等等等情况就不好弄了。还有就是发洪水的时候把路给冲毁了,这个也是很麻烦的事,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早做防范、防汛。

主持人:地震后雅安多阴雨天气,尤其是24日震区还出现了小到中雨,加上余震等因素是不是极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次生灾害的发生?

赵鲁强:是的。本身它是地震,地震会引起山体的晃动,好多危岩就震松了,本来地质灾害它有一个地质发育期,如果是正常天气情况下,它的时间是很长的。但是如果有了给它一个震动或者是给它一个外力,那么它就等于加速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加速,直接就摇晃了,很容易发生。这是第一。第二,很多本来悬而未掉的,现在震一下,它可能更加悬了,有些掉下来了,有些没有掉,那么新的隐患又出来了。老的隐患我们可能普查过,我们可能加以注意了,但是新的隐患,它是刚震出来的,这个隐患真是隐患,所以这个还得适当加以注意。比如说这次抢险救灾过程中,在没下雨之前主要是崩塌和滑坡,对道路堵塞,还有大石头直接就崩到路上,如果下了雨,它就很容易产生加重滑坡的可能性。如果雨再大的话,也有可能产生泥石流,当然这次雨下的不是特别大,所以泥石流还没有发生。但是这种滑坡崩塌还是很现实的一件事情,它一震动,山体就会震松,岩石也会被震松了,很容易有个风吹草动它就下来。同时,一下雨加重了自身的重量,自重一增加,就可能突破了它这种承受的能力,那么它就滑下来了。

而且这个地区,这是在汶川地震的南端,就是雅安地区。本身它有两个特点,在地质上它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隐患比较多。第二,它是咱们国家大陆上降水最多的地方。由于是从盆地向高原过渡的一个山地地带,地形也复杂,降水的这种局地性也比较多,所以要注意了。

主持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泥石流?

赵鲁强:就像刚才说的,已经发生过的是很容易排查的,因为泥石流它好说,它主要是在一个地方,泥石流沟,这个好排查。但是新产生的泥石流沟,你就很难去排查到它。因为它是很潜在的,老的泥石流沟,它经过多次洗刷,本来很疏松,你都大概知道在什么位置。但是新产生的,它上面没有滑动的迹象,还在山体上附着,一旦出来以后,这个危险性比较大。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还是要注意的。

主持人:我们如何防范和应对频发的地质灾害?

赵鲁强:防范我看主要分两种:主动与被动。如泥石流的防范,对于这种地质灾害的防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防范。即使主动采取措施的话,实际上显得也是被动的,比如说进行加固,尤其是在道路两边大家可以看到,对铁路、公路两边进行加固,这属于硬性加固。对于很多地方不是加固就能够加固得了的,而且如果加固不当的话,很有可能灾害会变得更大,本来会很小,现在你堵塞更多了,它会更多的滑下来。这是一种比较被动的。主动一点措施,撤离,遇到这种先排查,排查以后赶快撤离。再一个,要做一个广泛的科普宣传。好多这种地质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好多是由于大家对它不了解,然后对怎么防范不了解的造成的,比如说滑坡下来,像旅游人员或者是劳动人员,他恰恰就在这个位置,那么他怎么进行躲避?他有两种,你要顺着山跑,肯定就被埋在底下了。这时候有一个有效的,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就是横向跑,快速脱离滑坡体,一有松动的时候情况下你就赶快脱离它。有一些都是具体的措施,得通过这种宣传,有些是科普宣传,有些是有针对性的宣传来进行普及,让他知道。可能一辈子都赶不上一次,但是赶上一次就有作用了。

主持人:总之也就是说遇到这种危险的地带,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赵鲁强:是的。我们这些专业的部门,像国土资源部、水利部门、气象局也是大力开展这个方面的宣传活动。另外媒体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尤其在多发地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