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波突袭下考验气象服务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很多报道说地震以后,持续不断的公路塌方以及车辆拥堵让四川雅安地震灾区的地面交通一度瘫痪,像宝兴县多个乡镇曾陷入与外界隔绝的“孤岛”状态,情况非常地复杂,再加上天气复杂,可能有很多很多困难。面对重重困难,气象部门如何做好震区气象保障服务?

李小泉:中国气象局在震后仅仅一个半小时就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各级气象部门都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的预案,全力以赴的做好抗震防灾减灾的工作。首先,我们要保证日常的业务,整个震区在气象观测方面基本上没有中断,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及时得到震区各地方的天气情况,及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天气预警,发布预报。中央气象台和四川气象台每天都要进行专门的防震减灾预报会商。下面各级气象部门都有专门的人员,组成专门的班子进行这方面的服务。另外,将预报更加精细化,不仅要做到县,而且要做到乡,给指挥部门,给各地的防灾抢险部门做一些这方面的参考。

同时,气象部门派出应急的气象车,像四川气象局派了应急的车,带了一些像雷达、卫星观测设备,直接到现场为现场抢险工作服务。开展这个方面的工作,会由于我们的服务使气象因素影响尽可能降到最小的程度。

赵鲁强:通过对08年5.12抢险救灾的认真总结,为这次抢险救灾的高效及时,可以说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次我们可以说全社会都是反映及时,运行高效。前方四川省启动的是一级预警。地震发生后,我们气象局当时的应急人员迅速出发,由我们四川省局领导亲自带队赴前线。当时路上,过了平原地带,都有余震,时不时山上有石头滚下来,实际上相当危险,但是我们气象部门的员工表现的非常坚强。另外当地的气象员工,在保证自身安全情况下来坚持做气象观测,有些还不是在监测场里面,是在场外,有些就在旷野中,去排查,去检修。我觉得这种精神体现了我们中国气象局气象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保证业务的运行。当时我们派出应急车,可以说应急车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其中有移动雷达车,因为山区对雷达影响大,受高山的阻挡,应急雷达可以尽量靠前,除了人员、领导靠前指挥,人员到前线服务以外,我们的设备也尽量向前,应急通讯车不只是对我们气象部门起到了作用,对我们整个的抢险救灾各个部门的协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们这次抢险反映还是很及时,成效也是比较显著。我觉得对于前方的同志们,我们应该表示更大的敬意。

主持人:的确,这次的震区气象保障工作中呈现出了许多非常感人的故事。还有就是我们常说的老问题“最后一公里”,我们如何将气象信息传播到比较偏远的地方?

赵鲁强:我国的通讯还是比较发达的,除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媒介,比如说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还有LED显示屏。最主要我们还有乡村信息员,这些乡村信息员都到了各个乡,甚至到了各个村,有的甚至到了自然村。当然这是地震,如果是气象预警,一旦发出这种预警的话,他们会马上采取措施,这也是四川5.12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经验。这种经验叫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非常非常有效。因为信息出来了,发不出去不行,发出去了不能及时到达也不行,现在有好多地方就采取这种方式,效果非常地明显。尤其是在抗击这种突发性的,比如说像暴雨容易诱发山洪,容易诱发泥石流这种应急性的,非常有效,因为它能够及时传达到每个人、每家每户,尤其是我们的信息员,他本身还有自己的工作,有了信息他要传达给每个人,有的时候是强行的往外拉,如果出现了灾害,他还有一个反馈的责任。正常情况下,通讯畅通的情况下是这样,不畅通的情况下,那么得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比如说卫星海事电话,用卫星电话。

主持人:随着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的结束,灾区的救援重点将从救人逐步转移到重建,但灾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防范,那么如何做好灾后重建的气象预报服务?

李小泉:灾区重建,一定要考虑气象因素,比如说什么地方该建房子,什么地方容易出现山洪泥石流,通过这次地震以后就可以很好的调查清楚,根据各地的气象条件情况安排好重建的位置、规模,更好的做好规划。这是第一。第二,新房建好之前,灾区帐篷这种临时居所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刚才讲了,四五月以后很快汛期要到来了,所以一定要做好汛期到来之前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比如说现在房子是临时的,雅安这种地方,芦山这个地方降水是非常多的,而且雷电天气也会频繁发生,怎么样能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安顿好这些灾民,逐渐从临时性到过渡性的、到永久性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安排是要考虑的。第三,夏天很快要到了,温度逐渐升高,所以高温的影响,怎么防暑、降温,像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气象因素的情况,这都需要我们气象工作者来帮助协调,同时也要我们气象工作者提供一些咨询意见和建议,把各种气象条件告诉规划部门,告诉领导部门,更好的安排这方面的工作。

赵鲁强:首先就是规划。因为曾经在四川5.12汶川地震的时候出现过好不容易搭出来的防震棚,搭建了以后,幸好没有住人,第二天就下大雨,就冲掉了。因为什么?本来就是个山区,找一块平整的地方不容易,一说建居住区就尽量建在一起,那么建在一起就找平整的地方,平整的地方一般都是那种冲击出来的平整的地方,所以它对山洪的影响,对泥石流的影响,有些甚至可能就是泥石流铺垫起来的,就是过去泥石流铺垫起来的一个平地。这个时候要考察清楚。但是实在没有办法怎么办?可以,你就采取防范措施,建一个缓冲坝。建了缓冲坝,大家知道几秒钟,这个时间,这个提前量就可以抢救出多少人出来,它只要能够阻碍几秒钟,那么大家就有可能跑出来,最起码把人的生命保护好。实在没有办法,你也得主动去建拦沟坝,但是那要经过一个科学的推算,用科学的方式来建,不能随便去建,比如说像刚才讲的形成的反向作用,主要的目的不是拦住它,是要让它缓冲,因为当泥石流既然形成了,你很难拦住它。只要能够把时间缓出来就好办多了。

第二,宣传。像这种泥石流、山洪出来之前是有征兆的,一般是有征兆的。像我们山里面的居民,尤其是山里面的人,他是了解征兆的。比如说雨水发浑,突然之间断流了,要不就突然之间下着大雨,反而水减少了,那么有可能上面泥石流在堵塞。其实泥石流又是小的堰塞体引起的,就是堰塞体累积引起的,“哗”都冲下来了。另外一个就是对天气的影响,刚才讲了,还得防火,植物都长起来了,大家在用的时候,比如说雷击,引起山火什么的也得防。就像刚才李老师说的,从它的建设、规划到建成以后的运行,应该进行综合的考虑,就两个字:安全。我觉得在这种地区只有安全是最重要的。然后再想其他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受灾的地区,它还有可能有余震。单从这块来讲,从重建来讲,那么考虑的应该是全方位的,然后再考虑在这个防范的基础上来讨论进行全面的规划,进行社会性的规划。

主持人:刚才赵老师也说到了天气对于震区公路交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我们这边有哪些服务手段,未来将如何做好道路交通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

赵鲁强:目前我们道路交通气象监测还不是特别地完善。因为它有很多的限制。首先道路是连续的,测站是不连续的,那么你需要很多测站,只能通过卫星、雷达资料的反演来对路况进行观测,进行预报。

主持人:好象这次因为震区降雨,还影响到了公路上的一些气象监测站。

赵鲁强:对,好多都被砸毁掉了。芦山特殊的地形,好多公路,要么在悬崖边,要么就是在河边、江边,所以说次生灾害有山、有水的影响。而这块地区时不时有大石头砸下来,非常危险,但大家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尽量采取一些措施。如果是已经到了那个地方,你必须过,那么你可以靠近山体,最起码石头是崩下来的,你不会被砸到,或者说起码能够躲一下。从我们预报来讲,首先要进行监测,我们第一时间就把移动雷达就派上去了,把雷达车派上去了,也是为了监测,但是那个是对天气的监测。对于道路的监测,一般来说有一套监测规范,比如说对路面温度的监测,对路面积水的监测,因为通过这些监测结果,你可以知道对行驶车辆的影响,对驾驶人员的影响,能见度等。针对这次来说,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利用我们现有的雷达设备,利用我们现有的观测设备来进行实地观测。根据这个实地观测,用模拟或者是用各种手段进行预报,然后再根据这些预报可能产生的一些影响,制作服务产品,通过多种手段传送到前线手中。这种服务既有天气,又有可能产生的风险,还有一些是可以防范的措施。目前来看,这样处理效果还可以。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对道路交通气象服务的现代化建设。再拓展出去的话,那么我们气象部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主持人:确实,我们的气象服务就是要有及时性和针对性。最后,也让我们一起为震区雅安祈福!好的,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非常感谢两位专家作客我们的访谈,同时也感谢网友们收看我们这一期的节目,我们下期再见!(文:刘珺 摄影:赵嫣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