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在中国气象局28日下午召开的媒体座谈会上,有关专家详细介绍了雾和霾天气与重污染天气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在今冬相对湿度较大的气象条件下,雾、霾可互相转换,使得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偏长。

雾霾不直接指示污染物浓度

为进一步做好雾霾天气的科普工作,2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中央媒体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洪利介绍说,雾是因水汽凝结而导致的大气能见度降低的自然现象,无论大气污染程度如何,只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就会产生雾。霾是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气溶胶粒子)悬浮于大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能见度降低的主因是来自人为或自然过程所排放的气溶胶污染物。

专家:雾霾互相转化致京津冀重污染持续时间偏长
28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媒体座谈会现场(亢喜兰 摄)

而大气污染是指各类污染物(目前主要考虑6要素,PM2.5、PM10、03、SO2、NO2、CO)浓度达到一定指标。

雾、霾是从气象角度出发界定的天气现象,主要指标是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而大气污染是从环境角度出发,考虑的是污染物浓度。

雾霾互相转化加重污染物累积

刘洪利进一步介绍说,在较重的污染环境下,雾、霾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当水汽蒸发或大量污染物溶解于雾滴时,雾可以转换为霾;而霾可以吸湿活化为凝结核,导致水汽凝结,可转化为雾。

雾霾互相转化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污染物累积:有霾产生时,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居高,一旦相对湿度较高,气溶胶会产生吸湿性增长(相对湿度为95%,气溶胶粒子的体积会增长4-8倍),活化为云凝结核,从而形成雾滴,导致能见度进一步下降;雾、霾天气下,大气层结更加稳定,空气污染扩散条件恶化,使得气溶胶浓度进一步上升。今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偏长就与此有关。

监测数据显示,近50年来,我国中东部因雾霾造成的能见度下降情况越来越明显。如何控制雾霾背后的污染,需要每个人的关注。(文/刘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