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 马雷鸣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瑾 通讯员 刘敏 茅懋

7月19日8时,太湖暴发2016年以来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达4.71米,超警0.91米。19日9时,上海开启元荡水闸以分流太浦河,加速河水下流,为降低上游太湖水位分流减压。这也是上海近五年来第一次开启元荡水闸。

天气气候是流域性洪水的推手之一。今年入梅以来,太湖流域天气气候有哪些特点,与往年有何不同?对防汛工作产生哪些影响?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马雷鸣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一问:今年入梅以来,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点?和往年相比有哪些异同?

答:今年太湖流域梅雨特点是总量大、历时长、强度大。自6月9日入梅至7月21日出梅,太湖流域降雨量为583.8毫米,梅雨总量已达多年均值的2.42倍,梅雨期比多年平均多18天。

我们选择暴发流域性洪水的1999年、2016年与今年作对比分析。其共性在于,与常年相比,这些年份均出梅较迟,梅雨持续时间长。

不同在于入梅时间和梅雨段数,其中1999年入梅早,并出现二度梅现象;2016年入梅偏晚,2020年入梅正常,均为一段梅雨期。

这一差异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密切相关。1999年受拉尼娜影响,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偏弱偏南。2016年和2020年都是在厄尔尼诺背景下,其中2016年梅雨期仅生成一个台风,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强盛且稳定;2020年入梅以来无台风生成,副高主体偏南,冷涡位置偏南,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摆动,使得暴雨频繁、强降雨区重叠、梅雨总量大。

“超长”梅雨助推太湖流域性洪水
太湖流域入梅以来降雨量实况图 来源:太湖流域气象中心

二问:太湖流域目前处于一级应急响应状态,未来天气趋势如何?对防汛工作将产生哪些影响?

答:7月17日,上海市气象局启动了防汛救灾气象保障一级应急响应,上海中心气象台(太湖流域气象中心)启动太湖流域气象保障一级应急响应。预计23日夜间至24日早晨、26日至27日流域各有一次降水过程,未来一周流域各分区面雨量可达25-45毫米。流域水利枢纽将全力抢排,尽快降低太湖水位,缓解防汛压力,为后续降水过程充分做好防汛准备。

三问:与鄱阳湖、洞庭湖等流域相比,太湖流域防汛有哪些特点?对当前的防汛工作有哪些建议?

答:太湖流域天气系统复杂,除了梅雨以外还受台风影响。同时,太湖本身比较浅,受沿海高潮位影响,水位易涨难退,如遇风暴潮“三碰头”,容易形成较大的洪涝灾害。而太湖流域地处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将影响巨大。

当前流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后期仍多阵性降水过程。建议防汛部门抓住降水“空窗”期,根据气象部门精细化降水预测,联合会商研究制定抢排方案,并关注天文潮影响。

四问:太浦河开通后承载了60%的泄洪量,对太湖流域起到很好的调蓄作用。太浦河以及沿河圩区防汛情况如何?气象预报为沿线调度提供了哪些服务?

答:目前,太浦闸正在按照调度方案大流量泄水,太浦河及沿线圩区汛情总体平稳,防汛风险可控。

自6月28日流域水位超警以来,气象部门加密会商频次,加强信息交流与预报服务;多次组织长三角区域联合大会商,以及太湖流域防汛抗洪专题会商,与太湖流域管理局加强会商研讨,了解流域预报敏感区和关键区,滚动制作流域精细面雨量预报产品。截至7月22日,共发布《重要天气市领导专报》16期、《太湖流域重要气象信息专报》19期、《太湖流域十天面雨量趋势预报》4期,为流域水位预报、确定抢排方案提供科技支撑。

五问:太湖流域气象中心近年来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近年来,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与太湖流域管理局加强战略合作,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建立了气象水文数据资料共享机制,开展流域重要城市、气象灾害多发地的气象水文观测数据资料共享。

二是合作开展太湖流域面雨量预报模型研发。气象部门运用智能网格预报、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人工智能雷达外推技术、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定量降水估测技术等现代化建设成果,并充分利用气象水文共享数据,研发面雨量预报模型,提高流域水文预测预报能力。

三是基于卫星遥感及数值预报技术,研发定量化的太湖蓝藻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和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相关指标和等级标准,提高太湖蓝藻预警服务能力。

四是建立高效的防汛抗旱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及防汛、防台风、抗旱联合(视频)会商制度。

五是在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加强合作交流,加强气象、水文、防汛抗旱从业人员联合培训。

太湖流域气象中心地处上海,近年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针对流域气象服务面临的新形势,注重统一规划气象现代化建设布局,联合太湖流域气象中心苏州分中心、湖州分中心,建立集约化的太湖流域气象业务体系和流域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技术攻关,推动太湖流域防汛气象服务形成合力。(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