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第七期

访浑善达克生态移民:没人愿意草原超载

8月30日,“应对气候变化进锡盟”考察团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生态移民村——伊和塔拉嘎查(嘎查等同于行政村),探访当地移民生活情况。进村后,我们在整齐的屋舍前后找了半天,几乎没看到什么人。后来才知道,牧民们都忙着打草去了。眼下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当我们沿着村中小道去草场时,就遇到了正要去打草的牧民那木拉。

5年前,因为之前放牧、生活的草场严重沙化、退化,牧民那木拉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了生活了多年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搬到了更适宜生活的沙地边缘,也就是距离207国道附近的桑根达来镇伊和塔拉嘎查新村成为本世纪初开始的生态移民工程中的一员

随行的专家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内蒙古的草场实行了承包制,那木拉家的草场当时就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

在那木拉的眼里,浑善达克沙地曾是可以支撑他一家三口生活来源的重要土地资源。不过随着沙地环境的恶化,这唯一的依赖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据正蓝旗人民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世纪末,正蓝旗全旗退化、沙化草场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8.75%。特别是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的扩延,使草场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生产能力下降,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时草场恶化地很厉害,很多沙子都露出来了,草也少了,放养的牛羊都吃不饱。”那木拉说。专家介绍,草场承载力下降,表现是就是草原产出减少,依赖于此的牲畜亦受直接影响。

浑善达克沙地沙化加剧影响的不仅是当地的牧民,它还影响着几百公里外的华北地区,它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2000年,为改善北京、天津的大气质量,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走访风沙治理生态移民村:伊和塔拉嘎查
伊和塔拉嘎查内住宅成片。

生态移民搬迁,就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治理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的措施之一。据悉,正蓝旗为治理风沙,禁牧面积达1356万亩。而生态移民就是将禁牧区内的牧民搬迁至具备“五通”条件的城镇周边,去从事奶牛养殖业和二、三产业。

那木拉就搬迁到了距离桑根达来镇北13公里处的伊和塔拉嘎查,住进了当地政府建设的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的新型奶牛养殖小区。

走访风沙治理生态移民村:伊和塔拉嘎查
伊和塔拉嘎查的奶牛棚圈。

这里的房屋都是2008年时建造的,生活区住宅统一为每两户为一栋,每户配有排水设备,并带有一个约56平米的小院。在中心地区还有个社区活动室,室外有健身小广场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栏,室内还有蓝旗气象局捐建的图书阅览室。

离生活区不远处,就是暖棚生产区,每四户一栋,每栋300余平方米,配套建设有存储草料的草圈、青贮间,以及挤牛奶的工作间

“现在不让养太多羊,改养奶牛和本地肉牛,都养在棚圈里。”那木拉说。据他介绍,由于奶牛经济效益比养羊高,而且同等重量情况下,牛消耗草料小于羊,所以这里的牧民一般都是养牛。

在奶牛养殖棚不远处,就是片总面积达450亩的草场。草场地上覆盖满了绿色植物,放眼望去难以看到沙地的痕迹,只有拨开地上的草时,才能看到细沙般的土地,在距离小区不远的山丘上,还有稀拉的树木生长着。

访浑善达克生态移民:没人愿意草原超载
图为在当地草场上发现的牦牛耳草。

事实上,这虽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边缘,但植被种类十分丰富,而且浑善达克沙地也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寸草不生的大沙漠。“沙地和沙漠是两个概念,”锡林郭勒盟气象局副局长姜凤通解释,“沙地和沙漠的都是沙化的土质,不过浑善达克沙地的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才会呈现沙漠形态,而且除了有草场,部分地区还可以支撑灌木甚至树木的生长。”

“像这种牦牛耳草,还有麻花头,是草原草种多样性的体现,它们都是水分条件比较好的草原才会生长出来的伴生草。”随行到伊和塔拉嘎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白美兰介绍。

尽管这里的草场牧草条件比过去沙地腹地里的好很多,那木拉仍不会随意放养。“只有在夏季牧草条件好的时候,才会把牲畜赶出来吃草。其他时候还是得打草料来喂养。”为了避免草原遭到过度啃食,牧民会自觉养护草场。

其实,草原上的牧民们自己脑子里也都绷着是否过度放牧的紧弦。正如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嘎查长哈斯巴特尔说:“草场都是承包到户,人口和牲畜数量不断上涨,可草场面积总不会扩大,要是过度放牧了,就等于把自己的草场给毁了,那拿什么放牧?到时候就得靠买饲草来喂养,数量越多成本就越高。”

据了解,浑善达克沙地的牧民们人均草场面积仅430亩,相比锡盟北部地区少了近90%;收入也在锡盟算是低的,哈斯巴特尔的邻居们平均家庭年收入只有1万多。为了在保护草原的前提下增加牧民收入,哈斯巴特尔多年来一直在推广“青储玉米”,种植产量高的玉米为饲料,填补牧草空缺,这样牧民就可以多养些牲畜,又不破坏草原。“我感觉,要想提高牧民收入,必须提高养殖科技含量,拓宽相关副业渠道。”哈斯巴特尔说。

据悉,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已经结束,通过十年治理,沙化退化面积由治理前的1174万亩减少到940万亩,减少了20%;全旗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0%左右,森林覆盖度由治理前的8.7%提高到19.8%;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绿色生态屏障已基本形成。

问起那木拉是否回原来住的地方看过时,那木拉说:“看过,现在变得好多了。”言语间很是高兴,替变绿的草原高兴。

眼下,二期工程也即将开始。那木拉曾被迫离开的浑善达克沙地正缓慢而努力地恢复着。(文/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