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赵晓妮报道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农业发展规划也要跟上脚步,包括在品种、种植制度等方面都需要适应气候环境。”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农业与气象部门加深合作,共同为农民服务。

今年两会,马忠明带来的一个提案是关于在甘肃敦煌建立国家农作物抗旱鉴定评价试验站,加强农作物抗旱性。他认为这个提案与气象工作紧密相关,“每年在各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中,干旱带来的损失占很大一部分,旱灾仍然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比较严重的灾害,与农作物的产量联系密切”。

马忠明建议,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从培养抗旱品种着手。“首先要培育具有抗旱性的作物种子资源,并且对其进行科学鉴定,”他说,“此前这项工作主要在实验室、抗旱棚等内进行,但与大田实际情况存在差距。而敦煌具有一定的气象条件,每年降雨很少,可作为天然‘抗旱棚’。因此我建议在敦煌建立国家农作物抗旱鉴定评价试验站,为育种和创新提供条件,加快推进农作物抗旱鉴定工作的进程,选育出更多的抗旱作物品种。”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他希望气象与农业部门加强气候研究规划,“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降雨、土壤水分、温度等的改变,农业生产越来越需要气象部门长期性的观测;同时农业部门也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栽培制度、品种等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摸清气候变化的在农业方面的影响,更好地应对。”

此外,马忠明关心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特别是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同时研究防灾减灾的技术。这些技术单靠气象部门或农业部门单独研究都做不到,要靠双方合作,共同把这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