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锦阳办水峪村”,单从这长长的一串地名看来,就知道这是个不算大的村庄。然而,就在这个静谧的小村庄里,却有一片面积达1050亩的优质苹果基地,盛产大名鼎鼎的红富士苹果。

郁郁葱葱的果树是村民的希望和福祉,也是果农心头的一份挂念。天气好不好,雨水足不足,温度合不合适,时时刻刻牵着大家的心。

从2011年5月起,水峪村建起了水峪苹果合作社气象服务示范点:小气候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果园里的风速、降水、气温、湿度、光照;实景监测系统隔着遥遥的距离把果树的生长发育情况传送过来;一面硕大的气象预警显示屏上,随时预报未来的天气情况……QQ、短信,甚至最原始的大喇叭,都是提醒果农及时应对灾害天气的“神器”。

记者手记:天变了,地咋种?
耀州区气象局局长高社兵为我们介绍水峪村独特的农业气象服务(李根 摄)

有了气象服务示范点的保驾护航,果农的心也放了一大半。水峪村大片大片的苹果林里,随处可见高高挂着的褐色纸袋,每只袋子里,都藏着一个呀呀长身体的小苹果,看来着实让人欢喜。

然而,果农们还有他们的担忧,那就是近些年似乎越来越频繁的冰雹。“一场雹子下来,已经长成形的苹果就毁了。本来一斤苹果能卖4块钱,被砸之后,就只能以几毛钱的价格卖到果汁厂啦。”耀州区气象局局长高社兵不无心疼地说。

那么,“冰雹好像越来越频繁”,会不会只是果农们的主观感受呢?

“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考察团队来到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在这里,李志副教授告诉团员,当前气候变化的形势的确会导致极端天气、灾害天气的多发和频发。

当气候变暖,空气温度升高时,空气分子的空间距离变大,包含水汽的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金继明教授生动地打着比方:“这就像是在大气中悬挂了许许多多的水桶,大量水汽被水桶兜住了,很长时间无法形成降水。一旦水桶满了,就会变成瓢泼大雨。”就这样,在年降水量没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气候变化使得降水的变异性增大,干旱和暴雨洪涝两种灾害都更加常见。此外,温度升高更容易激发对流天气,令冰雹的出现更加频繁。

天气变了,世道不同了,古老的农谚不再管用了。那么,农民的地该怎么种呢?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冯浩院长、丁奠元博士等专家向大家介绍了现代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时的一些解决之道。

“季节平均气温每升高一度,小麦的生育期就会减少6天。气候变暖会导致小麦的大幅减产,甚至绝收。”丁奠元说。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遗传育种改变小麦的抗性,培育耐热、耐旱、耐涝的新品种;另一方面,实验也证明,即便是适当延后播种日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产量。

此外,冯浩院长说:“大家可别小看秸秆还田、铺设地膜这些听起来很平常的手段,它们在提高土壤肥力,涵养土壤水分等方面可是大有作为。”

之后,专家进一步介绍了他们在气候变化大环境下,发展节水抗旱新型农业道路上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近些年来,陕西省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农业、践行退耕还林、实施生态秀美工程等……当地的小环境、小气候发生了很多看得见的改变。如今这里的山顶上,夏季常常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观,这在之前是很少看到的。2013年,延安一个月内降下了以往一年的降水量。大雨结束后,河道里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大量泥沙,而是难得地保持着清澈的状态。

记者手记:天变了,地咋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麦试验田(李根 摄)

然而,冯浩院长也表示,气候变化毕竟是全球性的问题。二氧化碳一旦进入大气,就会很快混合扩散。局部地区的环境改善不可能遏制整体温度的上升,要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还得靠全球范围内的携手合作。(考察团成员/中国科学报 李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