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今天凌晨2点半左右,一份历史性协议在法国巴黎诞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近200个缔约方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定——《巴黎协定》。

这份协议长达12页,包括29个条款,它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与会各方普遍认为,巴黎大会成为气候谈判的历史性转折点。

详解

《巴黎协定》有哪些内容?

各方将把“全球气温控制在升高2℃以内”作为目标,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而努力。

2020年后,各国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为解决各国“自主贡献”力度不足以实现控温目标等问题,从2020年后,每5年将有一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行动力度。

虽然之前懂行的人们都认为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定的几率很大,但当这一刻终于到来时,全球还是被震动了一下,巴黎现场的人们还是欢呼、拥抱和流泪了一番。“彻夜长谈、锱铢必较”,早就是全球气候谈判的常态。这个大家“玩儿命谈”出来的协定,更需要接下来大家“玩儿命干”。

专业而枯燥的《巴黎协定》文本里 埋藏着这样12个字

“都参加”——近200个国家,这次“一个都不少”。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轨迹上,达成这样的“全家福”可实在是不容易。之前诸如《京都议定书》等,总是有关键国家缺席。而这次,人全在,都同意。这在全球治理中是罕见的局面。

“搭桥梁”——《巴黎协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搭起了一座由共识垒砌的桥梁。全球气候谈判多年来的最最难点,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谈不拢。也难怪,大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屁股决定大脑,各有各的核心利益。而经过“玩儿命谈”,特别是中美的积极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带头谈出了共识,这份《巴黎协定》在核心目标、基本原则上形成了最大共识。

“各担责”——《巴黎协定》比较好地兼顾了各方利益诉求,体现在各国各自承担责任。不仅确立了“国家自主贡献”的主基调,而且在若干个争吵多年的关键问题上,确定了各自的责任。发达国家今后要“多出钱”,以千亿美元量级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后者今后也得“多出力”,更主动地落实低碳发展。

“待完善”——历史性的一步,并不意味着十全十美。《巴黎协定》当然也留下了一些未解的难题。各国今后承担了各自的国际减排义务后,怎么核查落实情况?在申报与核查中怎么体现对各国主权的尊重?怎么监督发达国家“多出钱”?怎么鼓励发展中国家“多出力”?有待完善之处,意味着刚在巴黎松了一口气的谈判代表们,来年仍然闲不住,继续“玩儿命谈”是他们的“宿命”。

中国:积极谈、埋头干、做表率、不盲动

《巴黎协定》已成为全球治理中的合作典范。它提出的诸多目标和要求,意味着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将更快地、不可逆转地退出历史舞台。它不仅有助于解决气候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未来若干年里全球的投资机会、技术创新机会、商业模式变化等等。

所以,“玩儿命谈”之后,各国还得“玩儿命干”。这么多年来,中国就一直奉行“积极谈、埋头干、做表率、不盲动”的原则。一方面积极推动全球气候谈判,另一方面,甭管谈得怎么样、谈得成谈不成,我们自己都埋头追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中国经济的转型,很大程度上是用能源消耗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等新生产方式的推行,来促进甚至倒逼的。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轻易解决了从“高碳”转向“低碳”的过程。我们的煤炭消耗占比仍然过大,每一次雾霾天的到来,都提示我们要面对这个难堪的现实,做出更积极的转型努力。

其他国家同样需要“玩儿命干”。即便美欧日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普遍在争夺“低碳时代”主导权的舞台上,不用扬鞭自奋蹄。《巴黎协定》的一个积极涵义,就是把这种竞争,尽量框定在一个全球治理的共同体系内,避免出现新的恶性竞争,避免失去各国发展权、发展利益之间的“失衡”。

如此看来,《巴黎协定》确实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接下来的奔跑中,中国会一如既往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