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独家报道 3天前,北京将迎暴雨的消息传遍朋友圈,随后关于北京暴雨的谣言与质疑四起,把北京市气象局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作为北京暴雨预报的关键人物,预报员们是如何度过这惊心动魄的72小时“风暴”的呢?中国天气网记者走进北京市气象局会商室,与他们面对面回忆这次漫长的预报过程。

72小时?对于这场暴雨 我们奋战了更久

昨天(22日)夜间,北京暴雨如期而至,对于预报员的工作而言,这是一份实在的肯定。但经验丰富的北京市气象局首席张迎新除了暗自松一口气,更多的却是平静。

北京暴雨 预报员经历的72小时考验
北京市气象局首席张迎新正在接受中国天气网记者采访。(关禺/摄)

要知道,在这样一场暴雨面前,她和同事们的工作并不轻松。在发布预报10天前,张迎新就开始和同事们一起关注本次北京强降雨过程。但因为时效过远,预报不确定性较大。相较于提前对外发布不确定的预报信息,她们选择了根据最新的预报信息一次次更正预报数据,每3小时就和区县气象局举行一次加密会商,关键时段甚至1小时一次,直到预报信息相对确定,她们才在20日发布第一份北京暴雨预报消息。

相较于经验丰富的张首席,以北京市气象局预报员何娜为代表的年轻预报员心情更为复杂。10天前,她们根据数值预报得出的结论,发现北京6月下旬可能会发生暴雨,而往常这样强的降雨要到7月中下旬才会发生,因此对数值预报结论抱有很大的疑问。随着时间临近,预报逐渐清晰、量级逐渐肯定,心底的疑惑才一点点消除。

惊心动魄?首席预报员:平常心

从19日起,一些媒体开始公布未经气象部门核实的预测信息,使本次北京暴雨过程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预报员的压力自然越来越大。

但经历过多次灾害天气服务的张迎新却已经练就了一颗平常心,政府和公众对预报关注度一直很高,她们也经常听到一些负面的声音,她记得之前还曾有人直接把电话打到办公室,而且是拿起电话就训斥。

“但我不会把这些看得太重,毕竟最重要的还是预报。只有把预报做好了,服务自然做好了,才会有好口碑。” 张迎新说。

新晋预报员:如临大敌

而对于新晋预报员们来说,心情复杂很多。何娜虽然是年轻预报员,但也深知这次预报责任重大,“毕竟一方面是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是防汛抗旱指挥部等各单位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正在备战这次降雨,如果预报不准,那不仅对公众的生活会造成影响,还有大量的防汛准备工作可能就白费了,我们的压力当然很大。”

22日白天,原本预计抵达的北京暴雨稍有推迟,雨声未至,预报员们和等雨的网友一样着急。当时低涡位置偏东,冷涡仍然驻守原地,原本应出现在北京的降雨位置偏东偏南了,雨水跨过了面积较小的北京,出现在了河北中南部地区。当时,一位第一次参与重大天气过程预报的预报员如是说:“听上去有点变态,但我从未如此盼望一场这么强的降雨。”

暴雨未至?预警标准正在向生活经验靠拢

暴雨如期而至,但还有很多公众表示,雨水稀稀拉拉,说好的暴雨去哪儿了?

事实上,监测显示,22日08时-23日08时北京全市平均雨量为62.4毫米,城区平均雨量达77.6毫米,均为典型的暴雨量级(24小时累积降雨量≥50毫米即为暴雨),而昌平24小时降雨量甚至突破了100毫米,为大暴雨量级。

但对于公众而言,雨水下得缓而细,和印象中的“暴雨”相去甚远。对于这种尴尬的误会,何娜表示:“其实这正是我们科普的不足,因为暴雨的标准是24小时内下50毫米降水,但平均到每小时来看,降雨量可能并不大。但从公众角度来看,可能1小时之内下20毫米或者5分钟之内雨下得很急就算暴雨。这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差距。当然,目前我们的工作也正在向老百姓心目中的常识靠拢。就像我们的暴雨预警标准已经调整为以每6小时降雨量甚至每1小时降雨量来判断。”

北京的暴雨虽然已经减弱,但目前,降雨仍未结束。接受完记者的采访,何娜又返回了北京市气象局忙碌的会商室。

北京市气象台预计,今天傍晚到夜间小到中雨并伴有雷电,局地有短时强降水、短时大风或冰雹;明天白天阴天间多云,午后有阵雨或雷阵雨。本周末北京部分地区雨水未尽,且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提醒市民朋友减少不必要的山区活动,注意安全。